• 53阅读
  • 0回复

高玉宝和九十年代的红领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28
第8版(副刊)
专栏:当代共产党员江 铜杯文艺特写征文

  高玉宝和九十年代的红领巾
胡世宗
作完了报告,高玉宝被鸟雀般欢跃的孩子们团团围住,一只只手臂挽住他,要同他合影;一个个小本子伸过来,请求他签名;一张张小嘴巴吱吱喳喳地朝他提出一串串嫩得出水儿的问题:
“高爷爷,您当时那么小,为什么不读书,非要去给人家放猪不可呢?”
“不去放猪就没饭吃呀!”
“没饭吃,吃饼干不行吗?”
“……”
“周扒皮唬弄穷人半夜学鸡叫,怎么不看看钟点儿,上他的当呢?”
“没有表哇!”
“为什么不戴表呢?”
“……”
时光流逝了半个世纪,当年的放猪娃高玉宝已过了花甲之年。面对90年代的“红领巾”们天真幼稚的提问,这位有四十几年军龄和党龄的“战士作家”,常常不知怎么回答才好。
过去总说:红领巾为什么红?烈士的鲜血染成。可今天的“红领巾”们了解旧中国是怎么一回子事吗?他们晓得老辈儿革命者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曾怎样前赴后继、流血牺牲吗?
高玉宝在广西剿匪行军作战的间隙开始写《高玉宝》自传体小说时,还是个小军邮员。日本鬼子的“鬼”字不会写,就画一个鬼脸;杀人的“杀”字不会写,就画一个小人脖子上按一把刀……他边学文化边写书,没有想到这部书出版后在国内外产生那么大的轰动,被翻译成十几种外文,印了数百万册,书中的《半夜鸡叫》、《我要读书》等章节还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影响了何止一代人啊!50年代初期,他曾以年轻共产党员的责任感,频繁地应邀同孩子们见面,仅1951年至1962年11年间,就为“红领巾”们做了396场报告,直接听众近40万人次。那时,全国各地许多中、小学自动成立了“高玉宝班”、“高玉宝小组”、“高玉宝中队”……并提出响亮的口号:“像高玉宝那样,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报效祖国,时刻准备着!”
90年代“红领巾”们提出的各种“新”问题,时时萦绕在高玉宝脑际,许多外国朋友来信,希望了解苦难的玉宝后来怎么样了。为了回答一茬茬孩子们的提问,也为了满足中外广大读者的要求,他耗时6年,写出了近60万字的《高玉宝(续集)》,他以自己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玉宝当劳工、参军作战、写书、出席国宴、出国访问等诸多故事,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治、经济和文化翻身做主人的不寻常的历史进程。高玉宝写“续集”时,眼前常常闪现飘动着的红领巾,他觉得自己是为祖国的未来而写作啊!
1990年初夏,高玉宝收到天津市郑庄子大街小学二年级学生丁爽的来信,这个8岁的小姑娘在课堂上学了《我要读书》的课文,非常渴望知道玉宝当时的情形。高玉宝围绕《我要读书》的历史背景,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作了回答。这封信后来在丁爽所在学校的墙报上公布了,使孩子们受到一次生动的传统教育。
1991年3月,高玉宝又应丁爽所在学校的邀请,到那里作了场报告。高玉宝讲起自己在小丁爽这个年纪时放猪、捡破烂儿、讨饭、当童工、拾煤渣、给出殡人家打小旗儿等经历,他要费很大劲儿才能让“红领巾”们听懂“进了周家门,稀饭两大盆,盆里盛着饭,饭里照着人”是怎么个情景。旧社会毕竟是太久远了,连这些孩子的爸爸妈妈也都没“见识”过呢。可是,课文里的那个玉宝就活生生地站在讲台上,“玉宝小朋友”已经变成了“高爷爷”。他现身说法讲传统,讲新中国来之不易。礼堂里座无虚席,鸦雀无声。孩子们为他的故事深深打动,听得入迷入神,听到动心处一个个眼泪汪汪……这样的报告,他作了不是几场,几十场,而是几百场啊!
1989年1月,《辽宁日报》刊登一幅漫画,画面上一个卖茶蛋的小女孩,捧读《高玉宝》直掉眼泪,旁边有“我要读书”四个字。高玉宝看到这幅漫画差点犯了心绞痛,他的眼圈儿红了,眼睛湿润了,当即写下“看了此画泪满腮,我那童年别再来,无知无识怎建国?当以全心育英才”的诗。他感到一个共产党员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那么遥远又那么切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是那么重。于是,他更加不顾疾病,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写;于是,他更加不管年高体弱一次次去登台演讲……           (作者单位:沈阳军区政治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