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展示京剧历程 振兴京剧艺术——《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展览》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03
第4版(要闻)
专栏:

  展示京剧历程 振兴京剧艺术
——《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展览》侧记
本报记者 张大农
在北京恭王府花园里,有座大戏楼。清代及民初,这里曾是达官贵人们欣赏堂会的地方。当时的不少名角都曾在此扎靠着靴,粉墨登台。
近几天,中国戏曲学院实验京剧团的一班演员又在此鸣锣开场。
伴随着讲解员的解说,他们为观众当场演示京剧的曲牌、行当、伴奏及其200年来不断衍进、流变的过程:生、旦、净、丑,西皮、二黄、南梆子……京剧艺术的主要程式规范和声腔被扼要地展示一番。
这是《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展览》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有大量珍贵的实物、文字和图片分列在恭王府的11个展室内。
在漫长的岁月里,京剧融汇了中国戏曲文化的精华,成为一门高度成熟的表演艺术形式,这当中蕴含着丰厚的历史经验和艺术发展规律。展览的主办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立足于搜藏的第一手资料,使这个展览既有明晰的脉络,又有丰厚、翔实的信证。
展览的第一部分为“徽班进京至京剧形成”,其史料始于1790年三庆徽班进京。
嘉庆、道光年间,三庆与后来的四喜、和春、春台——所谓“四大徽班”称盛于京。他们与京师的其他戏班秉承着各自的传统,贴合着当时各阶层观众的审美风尚,相互融汇汲取,渐而蔚然成形,京剧由是而诞生——展览为我们指示的年代为道光、咸丰年间。
剧种的兴盛当以剧目的繁荣和表演艺术大家的迭出为标志。京剧自诞生以来,已涌现了上千个剧目,更迭了7代成就斐然的演员。展览的第二部分“京剧的成熟与发展(1850年前后——1942年)”,着重展现了这种星河璀璨的盛景。谭鑫培、汪桂芳、孙菊仙等演员是本世纪初年的剧坛泰斗,他们当年的风采从那些古旧的剧照和戏单上依稀可见。
展览陈列了大量的实物资料供人们缅怀那些至今为许多老戏迷魂牵梦萦的一代英豪。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周信芳、马连良、裘盛戎……京剧就是凭借他们的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展览的主办者突出展示了这些京剧大师为发展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
“推陈出新”是1942年毛泽东为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时的题词,它成为京剧改革的指导方针。展览的第三部分以此为题。我们从中可以顾览近50年来党领导京剧改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今天,京剧在世界戏剧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200年间,她有过辉煌的成就,她还应该有辉煌的未来。让京剧这朵艺术奇葩重放异彩。这或许是参观过《振兴京剧展览》的人们的共同愿望。
(附图片)
上图:应邀来京的台湾青年京剧演员王海波女士与山东省京剧院合演《铡美案》。图为王女士扮演的包公。 本报记者 刘振祥摄
下图:山西省京剧团任岫云在《诗画联姻》一戏中饰霍小玉。任岫云在演出时可当场作画。 (山西省京剧团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