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昆剧发展史》读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03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昆剧发展史》读后
吴白匋
胡忌、刘致中两同志合作的《昆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洋洋洒洒,多达53万余字,我读了两遍之后,深深地感到这是一部好书,获得1990年度“中国图书奖”二等奖,当之无愧。
戏剧是一种文艺形式;编戏剧史却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必须态度谨严,尊重客观存在的事实,先作细致周密的分析研究,而后归纳成书,并不容许有丝毫主观意图,先作大胆假设。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充分地体现科学性。例如第一章从昆曲来源于南戏谈起。作者对于徐渭《南词叙录》“……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一语,不是提到就算,而是用李清照[浪淘沙]熟调,和柳永[夏云峰]冷调和南戏《张协状元》里面的同名曲词作详细比较,找出了句式几乎相同,甚至于平仄相差无几。之后,又用几阕宋名家词,证明它们已被南戏改作引用。谈到里巷歌谣,虽无宋人原作为证,但是从曲牌名看,即可说明其大量存在。《琵琶记》里就用了不少小调,如[吴小四]等,也可以证明。这样,徐渭的论点就完全可信了。开端如此,以后的所有章节,处处是用事实说明问题:有则写之,无则不写,疑则存而不论,其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精神,读者自能辨之,无需我一一细说。
做到这点,谈何容易!作者在已故著名学者赵景深先生指导下,辛苦勤奋,搜集材料,前后30余年。除掌握第一手材料,如剧本、作家自序和评论文章外,作者广泛阅读正史、野史、地方志,同时人与后世人的诗文集、各种笔记,甚至于小说,各种油印材料,片言只语,只要有点价值,无不摘录下来,用作旁证,并注明出处,以便核对。引用书籍不下数百种,其中不少是不经见的。然而全书却不是材料简单的堆积。作者善于组织,铺叙征引都能做到恰到好处。
本书作者曾用大量篇幅,叙述明末清初盛行家班,文人写成新本,可以随时交给家班优伶排演,并且解说剧情,指导表演,设计舞美,这是昆剧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但也适足证明昆剧不面向群众的根本弱点。所以,在清雍正帝禁止家班之后,大量的职业班社代之而起;既是职业,就不得不面向群众,以求生存和发展。其根据群众的爱好,求新求变,逐渐抛弃传统昆剧,转向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花部乱弹,也是必然的。作者以此为昆剧兴衰的关键,非常正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