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乐为群众送方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06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雷锋精神在岗位上闪光

  乐为群众送方便
唐维红 金琦
看电影《红色背篓》时,王国明只有14岁。主人公王砚香背着背篓给乡亲们送货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20多年过去了,王国明也当上了王砚香式的送货郎。不同的是:当年王砚香靠的是两条腿,而王国明送货骑的是自行车;王砚香背篓里装的是油盐酱醋,而王国明车架上驮的常常是彩电、冰箱、洗衣机。
1979年3月,王国明调到了北京昌平县西峰山中心门店百货组。这个店的服务范围有4个山区乡,方圆近百里。他看到不少老人为买点针头线脑也要走十几里路,就萌发了送货上门的念头。当他刚把这个想法透出来,有人就说:“背篓上山都是老掉牙的东西了,现在谁还出这风头儿。”可王国明想:一个人跑就省了百家事,值得。正巧,这时店里一下进了5000条适合山里人穿的尼龙裤,由于信息不通,销售并不理想。店领导就动员职工走出店门。王国明一下领出400条尼龙裤,连夜编好两只车筐,第二天一大早就骑上自行车出发了。山里人多年没见送货上门了,高兴得合不上嘴儿。货很快卖光了,王国明还记下了乡亲们需要的商品。在领导的支持下,王国明坚持上山送货,一干就是8年。
1984年7月,王国明和另一位师傅在他们经常服务的深山区的山脚下建起了北庄分销店。自打有了这个送货基地,王国明的劲头更足了。1985年夏的一天,他到黄土岭送货。山路陡峭,自行车推不上去,他就把车放在山下,背着20多公斤的货物爬了两公里多山道,把全村转了个遍。当他走进最后一家时,他看见一位70多岁患心脏病的老大妈躺在炕上。老人对他说:“想要件装老的褂子。”王国明一边安慰老人,一边给她量好尺寸。回到店里,他买了7尺蓝斜纹布送到了服装加工厂。4天后,他带着做好的衣服送到了大妈家。十几天后,他又到黄山岭送货时,大妈的女儿告诉他:“我妈前天已经‘走’了,就是穿着您给送来的那身衣服‘走’的。”难过之中,王国明的心里又感到了一丝安慰。
改革使山区人民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的东西从针、线等小百货发展到彩电、冰箱、洗衣机。1990年一年,王国明用他的自行车给乡亲们共送去35台电冰箱、两台冰柜、40台黑白电视、15台彩色电视、110台电风扇和45台洗衣机。每卖一台电视,他还要给人家竖好电视天线、调出频道、配电视机罩。如果电器有故障,他还要驮回来送到修理部。近年来,山里人喜欢的轮胎底鞋很少见了,王国明就托人直接从工厂进了1000双;山里人吃白面多了,可缺少发面起子,他就隔三差五地送一趟。有人给他编了个顺口溜:“有了王国明,不愁吃穿用,有事吭个声,准能给办成。”8年来,他跑遍了西峰山周围的70多个自然村、5000多户人家,行程3万多公里,光自行车胎就磨破了20条。
为表彰王国明的“红色背篓”精神,他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奖章和全国商业系统学雷锋先进个人称号。对这些荣誉,王国明看得很淡,觉得这一切是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