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拓宽渠道改善环境 大同市五年安置八万人就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10
第2版(经济)
专栏:

  拓宽渠道改善环境
 大同市五年安置八万人就业
本报讯 山西省大同市把扩大就业安置放在重要地位,不断在扩大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环境上增加投入,使一个重工业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就业难、待业人员多的局面得到缓解。“七五”期间该市累计新安置待业人员8万余人,待业率由5.4%降低到2.16%,就业安置效益显著。
大同市工矿企业多,轻工电子企业少,加上煤矿“农转非”人口逐年增多,使该市就业形势日趋严峻,1989年全市待业率达到5.4%,而且每年新增加待业人员达1.2万人。就业是关系到国泰民安的大问题。面对新的就业高峰,大同市委、市政府动员企业、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多方面措施,增加投入,改善就业环境,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人数。
改善煤矿生产、生活条件,吸引待业青年到煤矿就业。煤矿是大同消化劳动力的主渠道,“七五”期间,全市集中财力、物力,总计投资31.3亿元,用于煤矿的技术改造、技术进步、劳动保护以及矿工的福利设施建设。使煤矿的机械化采掘水平显著提高,工人劳动强度下降,职业病明显减少,收入水平逐年增加,大大增强了对待业青年的吸引力。去年,市劳动部门一次从众多待业青年中择优录用了3612人到煤矿就业。
鼓励待业青年到乡镇企业从业。该市在转正、粮食户口关系、工龄计算、养老保险诸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市待业人员到乡镇企业就业。去年全市有1600名待业青年到乡镇企业工作。同时,大同市还把组织待业人员外出谋业作为解决就业难的一条途径,先后在北京、海南等地开设了旅社、商业点、办事处等,积极尝试搞劳务输出。通过多方面努力,去年大同市共安排了2.6万待业青年就业。
组织就业训练,缓冲就业矛盾。近年来大同市先后投资34.1万元,开办了技工学校、职业中学、就业培训学校50所。使每年在培的待业青年保持在1万人左右,不仅提高了待业人员素质,扩大了技术劳力储备,还推迟了这部分人员的就业时间,有效地缓解了就业矛盾。 
  (冯天林 白玉龙 李贵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