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张福绥攻克道道引种技术难关 我国成为世界养扇贝第一大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16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重大科技成果巡礼

  张福绥攻克道道引种技术难关
 我国成为世界养扇贝第一大户
本报讯 记者贾建舟报道:人称“扇贝王”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福绥等科技人员,攻克道道难关,把美国大西洋海湾扇贝引进到我国海域安家落户,形成了我国一大新兴养殖产业。目前,我国海湾扇贝养殖面积已发展到2万亩左右,年产量5万多吨,年产值近2亿元,成为世界人工养殖扇贝的第一大户。海湾扇贝引种、育苗、养殖的研究及应用成果,获得199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70年代末,由于物价下跌,产品滞销,我国两项主要海水养殖产品——海带和贻贝的养殖面积骤减。特别是山东半岛南岸,海带几乎绝迹,养殖人员转业,养殖器材废弃,广阔的浅海水面得不到开发利用。而我国海域天然生长的栉孔扇贝,由于生长周期长,产量低,只有在国宴上才能见到这种珍品。
张福绥把目光投到了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海湾扇贝。这种野生贝类在美国至今未形成产业。张福绥通过翻阅国外大量文献了解到:海湾扇贝生长快,一年时间就能达到商品规格,可以降低养殖成本,而且这种贝耐温范围广,从-1℃至31℃都能生长,能适应较大的海区环境。我国沿海与原产地生态环境条件近似,引进成功的可能性极大。于是,他大胆提出从美国引种。从1981年1月起,他曾先后两次引种,由于多种原因均告失败。1982年12月张福绥利用到美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将美国著名的贝类养殖专家赵晋德提供的128个海湾扇贝带回青岛,放入室内水槽。到了翌年1月,有26个活下来了。又通过喷气升温促进性腺成熟后,终于排放精卵。
与雌雄异体的栉孔扇贝不同,海湾扇贝雌雄同体,既排卵又排精。排精多了,容易坏水,同时也会出现多精授精现象,造成胚胎发育不良。张福绥和他的伙伴试验出用细筛绢过滤水中多余的精液,然后把受精卵移到清水里养殖的办法,终于控制住扇贝精卵排放量,滤出早期幼虫,闯过了引种育苗的难关。
海湾扇贝第一代种苗育出后,张福绥带领科研人员分散到山东胶州湾及福建罗源湾等处试养。几年来,他们的足迹踏遍祖国沿海各地。1985年,在胶南、乳山等地推广海湾扇贝养殖技术,当年获得成功;1986年,此项技术又在辽东半岛开花结果;1987年,威海市从乳山引进贝苗后,当年收回了全部投资。事实证明,海湾扇贝能够适应我国海域环境,并能正常发育繁殖后代。四五月育苗,十一二月收贝,亩产一般在3000公斤左右。目前,不仅山东、辽宁、河北等北方海域已进行大规模生产,也扩展到了浙江、福建、广东等南方海域。
海湾扇贝养殖为沿海人民带来了一连串的经济实惠。冬季封冻的渤海沿岸,历史上从未建立起海水养殖业,海湾扇贝则填补了这一空白。1986年海湾扇贝与海带轮养试验成功,使海带养殖区每年增收一茬海湾扇贝,成倍地提高了海区的经济效益。1989年,山东省就有3000多亩海带田与海湾扇贝轮养,新增产值近2000万元。海湾扇贝与对虾混养成功后,每亩虾池收获海湾扇贝250至500公斤,同池内的海湾扇贝所得的经济效益不低于对虾所得。1990年,仅青岛市就推广虾池混养海湾扇贝2万亩,其经济效益相当可观。(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