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三十五年后的重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18
第6版(国际)
专栏:苏联通讯

  三十五年后的重逢
本报记者 戴枫 周象光
五月十七日,春光明媚,位于莫斯科城南的利哈乔夫汽车厂再一次向江泽民同志伸出了欢迎的臂膀。
上午十点,江总书记在苏联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阔别三十五年的工厂。物换星移,然而工厂的一切对江总书记来说依旧是那样熟悉、亲切。一九五五—一九五六年,江泽民同志曾在这家工厂实习、工作过一年。
江总书记来到“吉尔”卡车的总装线。总装线上正在组装“吉尔”一三○和一三一型卡车。江总书记饶有兴趣地观看,并频频招手,向工人致意,不时用流畅的俄语询问生产情况。
这家以生产“吉尔”牌卡车和“吉尔”牌高级轿车闻名于世的联合企业,同我国有着特殊的友好关系。我国长春第一汽车厂当年就是利哈乔夫厂派专家帮助设计和建造的。它不仅提供了大量设备,而且帮助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
在电机车间,有江泽民当年亲手修理过的五号机组。他在曾值过班的动力控制室里回忆说:“那时为了保证供电稳定,我们合闸、拉闸都特别细心、果断。”
江总书记十分想念当年一起工作的老朋友。为了让江总书记能够见到更多的老朋友,苏中友好协会和利哈乔夫厂的人事部门作了许多调查工作,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找到了十几位当年与江泽民共过事的老同志。
一位满头白发的女工迎着江总书记走来,她握着江泽民的手,热泪满面:“还记得尼娜·扎宾娜吗?”“记得,记得”,总书记动情地点着头,接着询问她的工作和健康情况。扎宾娜深受感动:“我非常高兴,过了这么多年,他还能一下子认出我来!”工程师博金娜珍藏着一张三十五年前的合影,那是她与另外五个青年工程师同二十九岁的江泽民的合影。她告诉江泽民,“当年的伙伴,除了我,都已退休了。”江泽民指着车间的工人说:“他们都很年轻,是接班人嘛!”
三十五年前并肩工作、携手共进的朋友,彼此难相忘。十六日下午,江总书记参观利哈乔夫汽车厂的前一天,抽空在我驻苏使馆孔雀厅专门会见了汽车厂的老朋友。岁月的痕迹丝毫也不妨碍他们立即相认。当年的电缆工加里宁笑眯眯地盯着江总书记,总书记拍着他的肩膀说:“噢,原来是你呀!”忘不了的,他们俩曾一块到井下检修过电缆。当年的技工库扎金见到江泽民就说:“二号发电机。”江总书记会意地笑着答:“是的,二号发电机。”原来,江泽民曾和库扎金一起修理过二号发电机。“二号发电机”把当年的两个年轻人联系在一起。
利哈乔夫汽车厂不仅是苏联汽车工业的骨干企业,而且以悠久的革命传统著称。厂区中央竖立着列宁铜像和卫国战争英雄烈士纪念碑。江总书记分别向铜像和纪念碑献上花篮。
总经理布拉科夫介绍说,一九一八年六月二十八日,列宁曾到该厂向职工发表过演讲。卫国战争期间,一点六万名职工奔赴前线,一半人为国捐躯。他对江泽民同志说,每年在列宁诞辰日,工厂都要举行义务劳动;每年五月九日胜利节,全厂职工都到这里悼念先烈。
江泽民称赞道:“好传统!”
除了会见老朋友,江总书记还同“吉尔”厂的领导、职工代表举行了座谈。在了解了该厂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后,江泽民说:“‘吉尔’厂为中国培养了七百名专业人才,是个锻炼人的地方。长春汽车厂的中国老同志也没有忘记帮助过中国建设的苏联专家。”他表示希望两国汽车工业今后进一步发展合作。
难忘的参观和会见结束了。江总书记提笔用中俄两种文字为“吉尔”厂职工题词:祝利哈乔夫汽车厂面貌日新月异。愿中苏两国人民友谊之树万古长青。
                (本报莫斯科五月十八日电)
(附图片)
16日,江泽民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会见苏中友协积极分子和苏联其他各界友好人士时,同大家一起高唱苏联和中国歌曲。新华社记者 王新庆摄(传真照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