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唐稚松在计算机领域奋勇探索 首创可执行时序逻辑语言系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21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唐稚松在计算机领域奋勇探索 首创可执行时序逻辑语言系统
本报讯 被当代国际计算机权威学者称赞为“世界上第一个可执行的时序逻辑语言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软件所唐稚松研究员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终于喜获成功。这项重大科研成果可以适应多种程序设计,大大提高软件的生产及其智能化水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获得199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计算机问世后,对促进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但是,20多年来,这个领域一直存在一个很大的难题,这就是如何才能使软件生产率赶上硬件的迅速发展。美、日和西欧先进工业国家在制定发展高技术的战略计划中,无不把这一课题作为研究的重点。
软件生产率提高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计算机程序难写、难读懂、易出错且难以维护。专家们早已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将用户使用的程序语言与机器上执行的语言区别开来,前者着重表示程序的涵义即“做什么”,后者则专为表示程序的执行步骤即“怎样做”,然后再找出一种可以在计算机上有效实现的方法,把前种语言的程序转化成后种语言的程序。五六十年代的巨大成就之一,就是一方面设计出了方便用户而且较能直接表示程序涵义的高级程序语言,另方面又找到了把这种语言程序翻译成计算机语言程序的编辑技术,从而使生产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软件的规模及复杂性增加很快,人们又一次感到高级语言程序仍有难写、难读懂、易出错等缺点,并由此引发了所谓“软件的危机”。为了解决这种危机,人们又开展了直接表示程序涵义的“抽象描述语言”及执行这种语言的新型机器体系——即第五代计算机体系的研究。但由于近年来微机工作站的发展使这类新型机器体系研究前景渺茫;而在抽象描述语言研究方面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难,例如这类语言与可在计算机上有效执行的语言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要从前者过渡到后者十分困难;它所要求的数学基础又太深,很难在工程技术人员中推广;在表示一些重要的并行程序方面,也不如人意。
面对上述情况,老专家唐稚松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需要在形式化理论及软件技术方面寻找新的途径,时序逻辑与软件工程工具可以为此提供一个极好的解决机会,而且在探索自己的道路时,应在哲学指导思想及价值标准方面摆脱欧美流行的理性主义及实用主义的某些偏见,不走极端,防止片面性。他采用具体矛盾具体分析的方法,找到各种矛盾之间的统一性,试图以逐步“量变”来缓解由于突然的“质变”所引起的对立阻力,将各种理论、方法与软件技术予以剪裁、组织,构成一种协调的系统,发挥其整体综合效用,以期达到提高软件生产率的目标。
带着这种新的科学思路,唐稚松先后访问了欧美和日本等国的3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并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分析比较了国际上几个著名语言系统的优劣。他一方面博采众长,另方面又不受其束缚,不断地在自己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历经多年,他终于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可执行的时序逻辑语言系统。这个系统不仅能统一表示抽象描述与过程性算法程序,而且能将串型的或并发的、确定性的或非确定性的程序以及产生式规则简便地表示出来。此外,它还能表示出各种高级语言及图形语言的操作语义。
1983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信息加工协议会议上,唐稚松首次报告了自己关于时序逻辑语言研究的成果,得到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欧美不少权威学者称这项成果是“在软件工程研究领域中发展可执行时序逻辑的先驱”,“是计算机语言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是第五代计算机核心语言的极具吸引力的候选者”,将会使软件生产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如今,这个渗透着唐稚松及其学生们的智慧、存有12万行左右语言语句的软件系统,愈来愈引起国内外计算机界的重视。挪威学者和美国学者曾采用这种时序逻辑语言作为描述语言或用它来描述实时系统。日本软件工程学会也邀请唐稚松赴会介绍和演示。国内外一些有关工业部门的专家正与唐稚松合作,开展通信系统和高炉冶炼过程控制实时系统设计工具与环境的研究。 
                   (吴佐民 何黄彪)
(附图片)
图为唐稚松在同他的学生们研究课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