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延安精神的一曲颂歌——观电视片《永恒的精神》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21
第8版(副刊)
专栏:

  延安精神的一曲颂歌
——观电视片《永恒的精神》有感
陆恂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拍摄的电视片《永恒的精神》和观众一见面,就以它饱满的革命激情和清新自然的风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部电视片展示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伟大的时代精神。《永》片旨在说明“理想与信念浇铸的延安精神,是我们的力量所在,是我们继往开来的永恒的精神支柱”。过去,我们依靠它,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和一切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永》片以纪实的手法,细致入微地叙述了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领袖与群众的关系,军队与人民的关系,信仰与追求的关系,……而且这种叙述突破了因袭多年的按照“延安13年”的顺序依次而下的模式,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将那些容易为人们忽略、却又格外感人的细节和局部逐个放大,凸现在人们面前:
“一天几分钱的伙食,这是领袖们的标准。”
“粗糠野菜,这是战士们的食粮。”
“一套补了又补的粗布衣,送走了炎夏,又迎来了寒冬。”
“谁能想到,战功赫赫的王震将军脚前放的这盆花,竟是为了遮挡鞋上的破洞!”
这里没有空谈,一切都是实在的。正是这些脚踏实地的革命家从延安把革命的洪流推向西柏坡,推向北京,推向中国。我们因此感受到了延安精神的伟大。这种精神的感染力像一股炽热的潜流,于细微和平凡之中,深深地触动着我们。
《永》片将史与论较好地统一在一起。虽然我们承认这是一般电视政论片中所应当遵循的原则,但事实上,史实的罗列、论证的大而无当以及两者之间衔接与融汇的游离,往往成为有些电视政论片的通病。《永》片在史论结合上,追求的是一种平实、质朴的风格,它强调的是寻常性以及由此导出的现实意义。例如,“山坡上,延水旁,这里还栖息着七颗悲壮的灵魂”,“他们平均才20岁出头,雪山顶上的寒风,大草地上的晦雨,延安窑洞的灯光,伴随他们走完了短暂的一生”。编导力图让人们明白,那些为了中国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们,以平凡而伟大的行动将自己熔化在惊天动地的光辉业绩之中,人民不会忘记他们。这里的叙述使得议论摆脱了空泛的弊端,不仅容易使人们产生信任感,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完善和补充了党史教科书上不易得到的翔实材料和真实细节。
《永》片在艺术上是勇于探索的。编导在严格选材的同时,特别注意把历史场面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时空交错、岁月叠变、新旧对比等手法,使观众在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还能得到一些领悟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启迪。
“这里曾升起崭新的太阳,给共和国播撒金色的希望。这是曾孕育永恒的信念,让中华腾飞在世界的东方。烈烈浩气,千古流芳,延安精神,永放光芒。”这是《永》片的主题歌的一段歌词,也是整个片子的终结。该片使人鼓舞,也令人思索。而那信念那精神将化作一股巨大的力量,激励着后来的人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