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阅读
  • 0回复

艺术要合着时代的节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22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艺术要合着时代的节拍
关林
时代和生活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文艺作品只有紧贴时代、紧贴生活,合着人民群众的脉动,才能真正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回顾近年来中国戏剧舞台的兴衰沉浮,进一步验证了《讲话》的正确性。
从80年代开始的中国戏剧创作,一度出现了戏剧舞台上的斑斓多姿与剧场空间的孤寂冷落形成鲜明比照的现象。然而,正在此时,沈阳话剧团这个不足百人的剧团却异军突起,接连推出了《搭错车》、《走出死谷》、《喧闹的夏天》、《大潮中的漩涡》、《生命之光》等戏剧。他们走遍全国80多个城市,演出2200多场,观众达300多万人次。其中《搭错车》一剧演出高达1460场,创立了中国话剧史上的奇迹。几年来,沈阳话剧团通过艰苦的努力,做到了“出人、出戏、走正路”,在“创一流剧团、一流演出、一流设备”的总体追求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戏剧艺术在有了观众的参与之后,才能显示出它的实在感和完整性。如果一个话剧团不去排演那些展示时代风貌、讴歌时代英雄、能够扣动观众心弦的剧目,那么这个剧团的生命力也是衰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沈话”的艺术家们才能在戏剧演出不景气的情况下,冷静、科学地分析了戏剧与时代、与人民的血肉关系,以“路,就在我们脚下”的现实主义态度,不断地拚搏、进取,在当代中国剧坛构建了一座戏剧与观众“对话”的桥梁。歌舞故事剧《搭错车》,就是通过诸多悦人耳目的歌与舞的场景组合和对阿美、哑叔等人物命运变迁的描绘,对台湾下层人民的生活境遇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厚重的思想底蕴,通过轻松的表现形式呈现给观众,既满足了他们的欣赏要求,又引起深层的心理震动。《走出死谷》描写六个中国军人在一次战斗中误入死谷和走出死谷的过程,以“死谷之夜”和“都市之光”的比照映衬,折射出解放军普通士兵纯洁、高尚的情操和心灵,溢流出昂扬向上的精神取向。而《喧闹的夏天》则把深刻的笔触深入到当代青年人的心灵世界,把他们的困惑、理想和追求淋漓尽致地外化出来,在当代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共振。
近年来戏剧艺术的发展轨迹告诉我们,戏剧如果远离了时代、远离了人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在剧场空间寻觅到众多知音。1989年6月,沈阳话剧团又推出了一部大型话剧《大潮中的漩涡》,该剧以发生在沈阳的一起行贿受贿案为原型,通过丰富的戏剧表现形式,形象、及时地揭露了在改革开放形势下,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少数意志不坚定的党员干部的侵蚀,同时热情讴歌了党的优秀分子在反腐败斗争中的高风亮节。该剧一上演,犹如一声振聋发聩的警钟,在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到目前,全国已有十几家剧团上演了此剧,累计场次早已超千场,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紧跟时代,贴近生活,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是《讲话》阐述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被几十年的戏剧实践验证了的真理。去年夏天,沈阳话剧团以党的好干部、原中共辽阳县委副书记韩云娜的事迹为素材创作了六场话剧《生命之光》。剧本完成后,本来有关领导已经通过了,但剧组人员到韩云娜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体验生活以后,认为本子不理想,他们边排练,边修改,使全剧组人员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净化。盛夏之际,他们在设备比较简陋的剧场每日连演三场,观众踊跃观看。台上台下情感交融,构成了一幅近年来少有的戏剧景观。笔者在对该剧搞的一次百名观众抽样调查中,有95%以上的观众认为,戏剧艺术只有合着时代的节拍,展现他们所关注的人物和事件,他们才能重新走回剧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