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从哈瓦那看古巴——古巴纪行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23
第6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从哈瓦那看古巴
——古巴纪行之一
人民日报记者组
在我们访问古巴的十天中六天被安排在首都。主人的用意是显然的:让来访者以更多的时间从哈瓦那了解古巴。哈瓦那拥有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枢于一身,从这里确也不难触摸这个国家的脉搏。
哈瓦那是座极富色彩和个性的城市。满城高大繁茂的榕树,扇叶梳风的棕榈,绿云般涌动的芒果树,以及加勒比明丽的阳光和碧波,使它充满神韵。四百多年的历史风雨,给哈瓦那打下了深深的印记。那高低错落的古堡要塞,雄伟嵯峨的宫殿教堂,陶立克式、巴罗克式、新古典主义式等形形色色的建筑,又使它颇具欧洲古城风貌,令游人遐思邈想。
古巴有“世界人种熔炉”之称,这个特点在哈瓦那尤为鲜明。在游览市容时,陪同利诺同志向我们介绍一位“有中国血统”的少女。这位十六七岁的姑娘,说不出一句中国话,但却在纸上用中文写下自己的名字:佑莉。她告诉我们,她的爷爷是非洲黑人,奶奶是华人,爸爸是混血的古巴人,妈妈是第四代日本人。这种国际社会般的家庭实不多见,利诺却说:“这在古巴很平常”。人种高度融合的哈瓦那人,大都身材强壮健美,性格刚毅、乐观、幽默、豪爽。
豪爽的哈瓦那人似乎不习惯掩饰。在该市期间,我们每天都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话:“古巴正处于特殊阶段”,“我们面临种种的困难”。
困难随处可见。在商店里,几乎所有日用品一律凭票购买;各类食品均按定量供应。不过,在小店里能买到炸肉饼之类的小吃,花上五六个比索(当地人均月收入二百比索左右)也可在饭店吃上一盘盛有米饭、香蕉和鸡块的“高价份饭”。
在街道上,由于缺油,公共汽车减少了班次,私人汽车不得不“量油而行”,自行车则日渐成为人们重要的代步工具。目前古巴进口中国永久、凤凰和飞鸽自行车二十万辆,准备再进口五十万辆,还计划在两三年内建成年生产能力一百万辆的自行车厂。越来越多的自行车轻盈飞驰,被戏称为“哈瓦那街头一景”。
纸张的短缺已严重影响到报刊的印刷发行,政府为此限制报纸的发行量和出刊期数,更注意发挥广播和电视的作用。
记得到达哈瓦那的当晚,东道主《格拉玛报》的一位同行对我们说:“你们将会看到我们国家面临的困难,也将看到我们的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在一次告别酒会上,我们谈了访问观感:“古巴人民以高涨的爱国热情、乐观主义精神和切实的行动对待困难,克服困难……”我们对主人说,这并非恭维之词,这些话的依据是我们在哈瓦那耳闻目睹的事实。
在埃雷拉技术学校附设的自行车装配厂,我们看到过学生用流水作业的方式紧张装配自行车的场面。该校师生日夜三班工作,他们的口号是:让更多的人早一天骑上自行车。
在哈瓦那生物遗传技术中心,科学家们紧张有序的创造性劳动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在这里,他们完成一个又一个高难度研究课题,使古巴在生物遗传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该中心许多科学家曾留学国外。据介绍,近年来古巴政府派出的留学生绝大部分都学成回国。
哈瓦那的社会治安之好远近闻名。人们夜间在街上行走可以不必担心,就连家庭失盗一类的案件也很少发生。据说小偷小摸的事近来有所增加,但与我们后来访问过的一些拉美国家城市中那种大白天公开抢劫、弄得人心惶惶的状况,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为落实国家的“食品计划”,古巴各城市都在附近农村建立了劳动营地,组织居民定期去那里参加劳动。在哈瓦那省,我们参观了一个首都志愿人员劳动营地,几位接受我们采访的不同年龄和职业的人,无不精神愉快,言谈自若,都说对能为国家解决食品问题出力感到高兴。
听当地朋友说,近几个月来哈瓦那及古巴全国各地的蔬菜供应状况渐趋好转,蔬菜和饭蕉已敞开供应,价格也有所下调。这是古巴全民实施“食品计划”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根据这一计划,今后两三年各地政府将主要通过建设大型养猪、养鸡场使目前肉蛋供应紧缺状况有较大改观。
一个并非周末的夜晚,在哈瓦那革命广场举行了古巴共产主义青年联盟成立二十九周年和古巴少先队员联盟建队三十年纪念活动。五十万人的集会,口号阵阵,歌声高亢,洋溢着激情,回响着誓言,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一位久居哈瓦那的外交官认为,“古巴长期遭受西方殖民统治,一九五九年革命胜利后仍时时感到北方邻国的威胁。因而人民群众民族独立意识格外强烈,革命热情一直普遍高涨,这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是观察古巴现实和展望它的未来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古巴十天的所见所闻告诉我们:这番话无疑是对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