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焦裕禄》、国际评奖及其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24
第8版(副刊)
专栏:

  《焦裕禄》、国际评奖及其他
王昌定
最近,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先后看了两部影片:一是大家都很熟悉并得到较高评价的《焦裕禄》,一是鲜为人知但据称可能获得某国际金奖提名的作品。
先说《焦裕禄》。由于60年代记者穆青等写的长篇通讯,更由于我是河南人,抗战胜利后还在兰封(那时兰封和考城尚未合并成一个县)一个叫做三义寨的村子呆过几个月,那里的地瘠民贫、飞沙走石,均属我亲眼所见;正因此,焦裕禄以患绝症之身、鞠躬尽瘁、改造兰考的壮举,实在不能不让我肃然起敬。我感谢编导和演员,他们既给我带来艺术享受,也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60年代早过去了,如今已到90年代,我们还需要不需要焦裕禄呢?回答只能是:不但需要,而且整个社会都在呼唤焦裕禄。这一点,影片放映时,观众流下的一串串热泪可以作证;影片放映后,人们的赞叹、反思以及情不自禁联系实际寻找差距的热诚,同样可以作证。焦裕禄代表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形象,焦裕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最优秀的品质。他所处的时代虽然不能复返了,他的精神却永远也不会过时。文艺界常有人谈论什么“轰动效应”,其实,那不过是“各领风骚”几个月,几天,甚至几小时的笑话,真正能够震撼人心、鼓舞人民前进的作品,才称得起好作品。
再说另一部影片。因为它鲜为人知,我们也就不必提它的名字了。那里面有通奸,有谋害,有少年儿童的精神分裂,有中国人形形色色的愚昧与落后,有放在任何年代(除了社会主义中国)都可以存在的时空,当然更少不了床上功夫与兽性发作。这种中国人自己污辱中国人的作品,不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直至遭到放映部门的冷落,那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令人大惑不解之处也正在于此。听说有些西方人士已把它作为中国“优秀影片”的代表,提名某国际金奖评选中备选!为中国人所不屑一顾的影片,到了国外,居然受到如此“恩宠”,确实值得深思。难道一个堂堂大国,就选不出比这更好的影片吗?不说别的,就说前面提到的《焦裕禄》吧,难道不是一部从编剧、导演直到演员均居上乘的影片吗?但某些西方人士的提名,绝对不会提到《焦裕禄》。这并不奇怪。西方人有西方人的价值观、道德观、艺术观,我们有我们的价值观、道德观、艺术观。你说焦裕禄强忍病痛,踏遍兰考冰封的大地,访贫问苦,治沙植树,可以催人泪下,有政治与艺术高度统一的良好效果;人家说,那是宣传,那不叫艺术。你说床上动作,谋夫通奸,把诸如女人小脚之类视为“家珍”,奉献到国际上任人玩味与品评,是对中华民族的丑化与污蔑;人家说,那才叫艺术,那才是真正的中国。这二者之间怕是很难有什么共同语言的。
我们没有必要对国外的评奖说长道短,观念既然不同,谁也无法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西方人如何评价我们的作品是一回事,我们自己则应当自尊、自爱;更不能为讨好某些洋人而失掉我们的国格、人格。遗憾的是,我们也不能闭着眼不看某种可悲的现实:现在确有那么少数人,整天鹦鹉学舌般地学着西方的腔调,似乎西方人看中的东西就是百分之百地好,西方人看不中的东西便是百分之百地坏,只要能够在西方评上个奖,就仿佛“一登龙门,身价十倍”,国内吹捧之声,从此便不绝于耳。这种崇洋媚外的心理,不但值得忧虑,也是很可耻的。
让我们还是像焦裕禄一样站立在中国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吧。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脚下是中国的土地!
(原载5月8日《中国文化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