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靠自己的骨头长肉”——汕头经济特区走自我发展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26
第2版(经济)
专栏:

  “靠自己的骨头长肉”
——汕头经济特区走自我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王锦鹄 新华社记者 顾万明
 全国5个经济特区中,汕头经济特区面积最小。然而1990年他们利用外资在5个特区中排列第二,达8000万美元。汕头特区管委会副主任李焕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靠自己的骨头长肉”这句话概括了特区发展的特点,是不无道理的。汕头没有深圳和珠海特区毗邻港澳那样的优越地理条件,加之交通不便,能源紧缺,给特区建设带来较大困难。从一开始,特区管委会领导就意识到,汕头特区建设要走自我发展道路,不能片面追求铺摊子、争速度,要把速度同规模、效益三者统一起来,9年多来,汕头特区坚持“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一片,获益一片”的方针,在建设资金的筹集上,坚持以利用外资和地方自筹为主,国家帮助为辅的原则,在累计完成的23亿元基建投资中,自我积累资金占32%,外商投资占32%,国内贷款占27%,国家拨款仅占4%;在资金的投向上,60%以上的财力用于基础设施和生产性建设。去年,汕头经济特区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8亿元,比上年增长5%。建房竣工面积达48.2万平方米。总装机容量为4万千瓦的燃油发电厂一期工程建成即将投产供电。特区应急水厂扩建后日供水量达7000吨,市区水厂新增供水5000吨,使龙湖片工业区日供水量达到3.2万吨,比上年增加60%;广澳片区铺设连接过海输水管道也已竣工交付使用。去年6月,特区开通了与香港之间的定期货运航班;特区码头扩建工程也已竣工交付使用;此外,龙湖片区程控电话从5000门增加到1万门;广澳片区投资建设的3000门程控电话今年4月也已开通。
经过9年的建设,汕头经济特区基础设施逐步配套,投资环境得到了改善,吸引了外商到特区投资。到目前,汕头特区“三资”企业投产的近200家,引进外资合同总额达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2亿美元。
在汕头特区广澳片,记者看到,仅仅6年,昔日一片滨海荒滩已变成一个新兴的经济开发区。在这里,三资企业已投产22家,内联企业投产12家,去年工业产值达1.7亿元,出口创汇4500万美元,形成了服装、制鞋、纺织、机械等生产行业。今年以来,这里更成了外商投资新热点,大批外商前来投资办企业、置地产购住宅,新建的70幢住宅被外商争购一空。
汕头经济特区“靠自己的骨头长肉”,外向型经济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三资企业不断追加投资,成倍扩大生产,据特区对16家三资企业预测,今年产值将达到14亿元,三资企业由一般加工业向生产型、出口型转化。外商对特区前途信心增强,由租厂房办厂向买地建厂房办厂发展,一批外商自建的工业城、工业村拔地而起。华星科技有限公司买地60亩,建起了电子工业大厦,生产的卫星地面接收站用于出口。汕头特区“靠自己的骨头长肉”正逐步变得“骨肉齐全”,特区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据今年第一季度统计,已完成工业产值5165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4%,其中三资企业产值达3613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7.2%,三资企业出口4697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7%,实际利用外资1272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