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104块金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23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104块金匾
许炜 顾月忠
在河南省洛阳郊区辛店乡于营村,每当村化工厂厂长刘宏欣为教育办一件实事时,人们在感激的同时,总是给他挂一块匾额。如今匾额的数目已增加到104块,每一块匾的后面都有一桩动人的故事……
1988年隆冬,滴水成冰。刘宏欣领着大伙在旧学堂的废墟上开始了建校工程。资金不足,他就走亲访友,借资、贷款,共筹集资金30多万元。当时正是物价上涨的时期,为了购置建筑材料,他黄河上下、长江南北都跑过。一次为了买一车425号水泥,他和另外一名村民开着车,顶着刺骨的西北风,跑到40多公里外的铁门镇水泥厂。此时,铁门水泥厂门前拉水泥的车排成了长龙,宏欣他们硬是风餐露宿三天三夜才拉回水泥。
新的学校是于营人的希望所在。全村男女老少都上了阵,搬砖的搬砖,运泥的运泥。大雪纷飞,他们就搭起帐篷,生起煤火,将结冰的屋架、墙壁烘干,使工程一刻也没迟延。
春浓桃李香。1989年春节前夕,一座设施齐全、美观漂亮的现代化教学大楼矗立在于营村头。从此,于营教学面貌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历尽艰辛的刘宏欣又一次分享了成功的果实。
接着,宏欣又拿出一笔款,在学校附近盖了15间营业房,收入全为学校办福利,并且为学生们购置了一批图书,办起了体育活动场所。成人的教育也是他所关心的。无论是村民还是厂里职工,只要有参加各类夜大、电大学习的,他都大力支持。
听说学校要举行一次夏令营活动,他就又拿出两千多元,让同学们在课外的天地中开开眼界,掌握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