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中国赣榆第二届徐福节”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23
第8版(副刊)
专栏:

  “中国赣榆第二届徐福节”印象
  李战吉
近年时兴“文艺搭台,经贸唱戏”的做法。然而有些“节”,却总是觉得少了点儿文化味儿。参加了“中国赣榆第二届徐福节”,倒感受了文化、学术与经济联姻的魅力和前景。
徐福节是因人而立节,它奠基于文化渊源。徐福是著名的方士,司马公记载他奉秦始皇之命“入海求仙人”,第一次空手而归。公元前210年阴历十月十九日,他第二次率领武士、百工和3000童男童女东渡,“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日本佐贺县有“徐福上陆地”,新宫市有“秦徐福之墓”,有人认为他开创了日本由绳纹渔猎文化向弥生农耕文化过渡的先河,日本民间甚至尊崇他为“司农、司药之神”,颇有点儿我国神农氏的意思。可惜由于史载不详,加之徐福故里没有着落,所以其人其事朦朦胧胧,几乎成了千古之谜。
徐福能否立节,关键在于是否实有其人。可以说徐福节得力于学术发展。1982年,大陆地名普查,苏北赣榆县发现了一个“徐阜村”,那里流传着徐福出生和东渡的故事,长期以来还一直延续着祭祀徐福的风俗。这一发现使得起源于30年代的零零星星的徐福研究一下子热了起来。海内外学者纷纷著文立说,赣榆县成立了“徐福研究会”,创办了《徐福研究》。1986年,“徐福研究会”在赣榆召开了“徐福专题研讨会”。随后,中日两国学者互访,“徐福学”渐渐成了气候。
文化积淀和学术研究为徐福节提供了可能,而经济开发则使它成为现实。赣榆县是沿海开放县之一。在改革开放中,为了落实县里制定的“沿海靠鱼虾,山区靠开发,平原靠转化”的方针,发展庭院经济,他们亟需朝外向型经济拓展。“赣榆大地物华天宝 徐福故里人杰地灵”,他们趁热打铁,继去年第一届徐福节获得成功之后,今年又举办了第二届。
这届徐福节盛况一如去年,不过规模更大,效果更好。19个乡镇的1500名表演队员进行了环城文艺表演,近20万观众沉浸于节日的欢乐之中,“仿古乐舞”、书画、盆景展使农民跨进了美的殿堂。一本23万多字的《徐福研究论文集》出版了,它记录着去年徐福节的研讨成果。节日期间,召开了“第一届徐福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海内外和日本等国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发表了40余篇学术论文。在为期3天的节日中,县里开办了工业、农业、商业、物资4个展销馆,展出商品7000多个品种,谈成外引内联项目125个,贸易成交额达7亿元。
不错,徐福庙前的一条巨幅标语道出了徐福节的宗旨——“以文会友 以艺为媒 文贸结合 振兴经济”,这也许就是它成功的奥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