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投身科技兴国的洪流——记新当选的中国科协主席朱光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27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投身科技兴国的洪流
——记新当选的中国科协主席朱光亚
新华社记者 唐虹
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一位白发稀疏、面容清癯的代表格外引人注目,成了摄影记者竞相抢拍的新闻人物。
他就是新当选的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朱光亚。这位默默无闻的科学家,曾为举世震惊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立下了汗马功劳。
抗日战争胜利那一年,朱光亚从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远涉重洋赴美留学。1950年春回国后,他在北京大学担任副教授。抗美援朝期间,他曾赴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代表团当高级译员。1955年,党中央决定要发展我国的原子能事业,他被召唤“归队”,回到北京大学为培养我国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尽职尽力。两年后,他又被调到核工业部原子能研究所从事中子物理研究。
50年代末,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被迫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核武器事业。从那时起,35岁的朱光亚便以全部的精力和智慧,投入这一庄严的事业。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的研制,从组建队伍到创造条件,从选定攻关方案到试验,环环相扣,没有哪个环节不倾注着他的心血。
每当人们谈及他在核技术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时,他总是谦和地说,已经取得的重大成就,是许多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个人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由于工作需要,朱光亚1970年被调到国防科工委工作,除了仍负责核技术的研究外,还要组织实施核电站筹建、核燃料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转民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最近几年,他又参与了跟踪世界高科技的重要发展计划——“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有人曾好奇地询问:“您华发早生,是不是和多年从事的职业有关?”朱光亚回答得很干脆:毫不相干,那完全是遗传所致。要知道,我国发展核技术,辐射安全记录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
提起朱光亚,无论是与他同甘共苦过的同事,还是受他指导教诲的学生,都有着一种共同的感觉,他在学术上从不以权威自居,而喜欢先听后说。哪怕是初出茅庐的后生的见解,他也仔细倾听。
学术上严谨求实的朱光亚,生活中却是平平常常。虽然按规定组织上给他配有专车,可他还是喜欢骑着自行车出去办点私事,买点菜。他说这有很多好处,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
一走进他那间面积不大的书房,就会发现,并排的4个书柜里,除了多种专业书籍、文学名著外,还塞满了许许多多音乐大师的名贵唱片和录音带。
当选科协主席,朱光亚有什么打算呢?
面对记者提出的问题,朱光亚沉思片刻说:“前几届科协领导都是有很高威望的老一辈科学家,有的还是我上大学时尊敬的老师,他们为建立和发展中国科协这一有中国特色的科技群众团体,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接过这一重担,我深感责任重大。”
他表示,今后要善于学习那些宝贵的经验,要和新一届科协全国委员会,特别是常委、副主席以及科协工作班子的同志们一道,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和要求,把钱学森同志在“四大”所做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做好。在当前,尤其要引导全国科技工作者,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积极投身科技兴国的洪流,为早日实现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