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3阅读
  • 0回复

南国佳果何以畅销全国?——东莞搞活香蕉购销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5-31
第2版(经济)
专栏:

  南国佳果何以畅销全国?
——东莞搞活香蕉购销的调查
张从明 潘盛洲
产于广东东莞,既难保鲜,又不便长途运输的香蕉,何以能一年四季销遍全国城乡,甚至北国边陲小镇?最近,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广东东莞市做了一些调查。
改革前,香蕉属二类农产品,国家实行派购,北方许多边远农村见都没见过。1982年购销体制改革后,香蕉放开价格,放开经营。东莞市抓住有利时机,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搞活香蕉购销经营,几年工夫,就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闯出一条生产、流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1990年,全市香蕉总产7.4万吨,比1980年增长近6倍,全部销出,没有发生积压霉烂现象。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千方百计开拓市场
一、领导重视推销,为开拓市场铺路。该市香蕉主产地之一的麻涌镇,为开辟省外市场,曾派出一名负责财经工作的镇党委副书记,带领镇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几名村干部,年年走访北京、上海、江苏等地,一方面了解市场行情,一方面与当地果品公司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遇到问题就地解决。
二、启用各种人才搞推销。如新基管理区农民曾启洪,解放前是专营香蕉的商人,熟人多,有经验。区里就请他出山,与他合作办起香蕉购销公司,派他父子5人常驻上海、杭州、武汉等地搞推销,很快就打开了销路。
三、充分发挥本市在外地工作人员的作用,请他们帮助开辟市场。
四、利用商业会议,大力组织订货并借此与各地建立长期购销关系。
五、在有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派出大批人员,全面出击,到全国各地去建立推销网点。
经过几年的努力,东莞市已形成一支10万多人的香蕉购销大军,建起了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有他们的推销网点和辐射圈。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最重要的是打破独家垄断经营,组织农民进入流通领域,鼓励国营、集体、联合体、个体一起上。如麻涌镇经营香蕉的各种组织共有270个,其中国营5个,供销社5个,镇办20个,管理区(即村)办71个,农民联合体113个,个体56个,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74个大中城市,设置了270多个经销网点。1990年,经销香蕉7.5万吨(包括镇外和市外收购的3.9万吨),其中国营、合作商业占30%,集体占20%,农民联合体占40%,个体占10%,全镇有1.2万人从事香蕉流通工作,其中常驻省外的将近1000人。产供销“一条龙”的局面在实践中逐步形成。
东莞市各级购销组织普遍重视流通环节的疏通工作,与铁路、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以及销地的果品公司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遇到问题,市政府都及时协调解决。因此,香蕉流通基本没有发生“卡壳”问题,防止了运输中的腐烂。
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销售方式,是又一特点。他们外销方式主要有三种。一、自购自销,即从香蕉的收购、加工、包装、转运到销售,全部由东莞人自己完成,自负盈亏。二、我购你销,站台交货。即东莞方面负责收购、加工、包装、转运,并在与销区协商好的铁路站台交货,由销区自行销售,购销双方自负盈亏。三、联营,即东莞负责收购加工、包装、转运,销区负责组织销售,双方互派代表驻对方,各项直接费用计入成本,所得利润对半分成。三种方式以第一种居多,但不论采用哪种方式,各方都有利可图,因而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重视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东莞经济发达,交通运输和通讯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特别是机关、企业和许多农民家里都装有程控电话,随时可与全国各地通话。各级购销组织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每天都与各地的网点保持联系,对市场行情和经销情况了如指掌。发现哪里的香蕉价格上涨,就马上往哪里调运;发现哪里滞销,就停止发货。这就大大降低了经营风险,提高了经营效益。
他们还注意推广先进技术,延长香蕉保鲜期。目前,保鲜20多天已不成问题。而自东莞用火车运到最远的哈尔滨或乌鲁木齐,一般只需7至10天的时间,可以做到保鲜销售。
东莞的经验,使我们受到启示:要想搞好香蕉之类的鲜活农产品流通,除了一般的改革措施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发挥产区的销售优势,由集中产区建立强有力的推销队伍,利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到全国各地去建立网点,开辟和占领市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