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希望的火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05
第2版(经济)
专栏:

  希望的火光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述
本报记者 刘国胜
高技术及高技术产业,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的高技术开发区起步较晚,但我们有较雄厚的技术基础。在世界范围的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进程。在未来的年代里,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就要像当年抓“两弹一星”那样,把我国的高技术产业抓上去。这是希望的火光。
从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至今已三年。目前北京试验区内的新技术企业已达920家,专职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3年来已有2027项新技术、新产品在试验区中被开发和应用,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达56.8亿元。
试验区的建立,对大专院校、科研部门起到直接促进作用,现已有140个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传统的科研、教学体制中分出了一支充满活力的生力军。这一历史性转变,促进和深化了中关村地区科研与教育体制的改革,使长期沉淀的生产要素得以活化。
建设高新技术试验区,为国家实施“火炬计划”发挥了孵化器和辐射源的功能。目前试验区中的火炬项目共有23项,占北京地区火炬计划项目的62%。北京试验区与全国各地横向联合的企业达374家,与大中型企业合作的有33个。截至1990年底,试验区企业已与海淀区的企业成立了92家紧密型联合体。这一切都显示了新技术企业改造和带动传统企业的巨大潜力。
为了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今年3月,国务院又批准建立26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些分布在各地的新技术开发区的蓬勃发展,必将使昔日的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
我国开发区的突出特点,是以内地智力区为依托,开发并生产销售各类新技术产品,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是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发展建设和管理都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他们坚持“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原则,吸引和凝聚了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促进高新技术与市场结合,每年都产生一批拳头产品,取得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年的实践证明,试验区在国家没有重新投资的前提下,靠优惠政策的扶植和“六自”原则,激发了智力密集区的潜在作用,企业能够打破传统体制,使科研直接面向市场。这是调动新技术企业积极性,自主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
以优惠政策和特殊的管理体制调动智力密集优势向国民经济转移,符合我国国情。国家可以在少投资或不投资的情况下,获得大量收入,可为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动力和后劲。
我们应站在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重任。借鉴世界各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利用我国自己的科技优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尽快形成几个像美国硅谷那样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有分量、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高新技术特区。这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北京试验区提出要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在形成产业规模上要有所突破;二是在依靠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上要有所突破;三是在外向型经济形成上要有所突破;四是在科学管理上要有所突破。
当然,北京试验区在实现产业化、国际化过程中也遇到了贷款、基建、进口、出国等方面的困难,一些新技术企业受到了产权关系不清、企业组织制度以及管理工作诸方面影响,阻碍其进一步发展。这是试验区上新台阶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试验区三年大发展取得了很好经验,这是一笔宝贵财富。新近批准的众多新技术开发区需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从中汲取有益东西,为开创独具特色的科技区而加倍努力。
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实行技工贸相结合的企业机制和“六自”原则,不断开发拳头产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才能使开发区在八五期间迈上新台阶。根据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经验,特别要在科技成果商品化、商品产业规模化、产业国际化工作上下功夫,这是刻不容缓的任务。试验区的实践使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首先是需要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企业家。时代正呼唤着更多科技企业家,他们是向新科技革命进军的一支骨干力量。在跨世纪的未来10年里,我们需要奋力拚搏,只争朝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