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哈尼山寨露笑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06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哈尼山寨露笑颜
本报记者 沈兴耕 任维东
云南省的元阳是全国贫困县,贫困县里的贫困村又是什么样子呢?县委书记徐国学建议我们到胜利乡全福庄村看看。
5月8日上午,我们来到了这座海拔1800多米高的山寨。一夜大雨过后,太阳出来了,云雾渐渐散去,空气显得格外清新。
全福庄村的党支部书记张友福,今年36岁,初中毕业。在村公所,他向我们介绍说,全村现有353户,2010人,都是哈尼族的。耕地较少,人均才7分多。
“村民的生活还过得去么?”
“托党的富民政策的福,山寨这些年的变化是不小的。但是,这里人多地少,又是高寒山区,产量不高,群众生活还不算富裕。现在人均收入不到200元,口粮也不足200公斤。”
“寨子里盖新房的户有多少?有没有买电视机、收录机之类的?”
“盖新房的不少,其他的也都有,还有的买了拖拉机。具体数字,还说不完全。”
我们同张友福座谈时,县文化馆馆长邵文贵也来了,他是到这里搞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的。据他说,前些日子,他曾对全村每家每户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群众吃的穿的都还可以,比过去要好得多。这几年由于大量引种杂交水稻,粮食单产提高幅度较大。过去这里不种茶,现在农民既种粮又种茶。寨子里有个叫卢家贵的农民,全家4口人,一年光茶叶收入就600多元。农民还在山上种杉树、种水果什么的,也可增加一些收入。还有许多家庭剩余劳力外出务工,一般的一个人出去一年能挣1000多元。去年这个村的劳务收入是50万元。
邵文贵说,现在全村盖新房的有20多家,有电视机、收录机10多台,手扶拖拉机一台。比较困难的也有一些,最差的一户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主要是不会过日子,全家才两口人,连烧柴也要靠寨子里的青年们帮忙。
我们提出要看看农户,村支书便领着我们踩着满地烂泥,走东家串西家。
时近中午,我们来到了一个名叫李正德的村民家里。当时,女主人正在剁鱼烧饭,男主人也从田里回来了。一家人热情地邀请我们在这里吃饭。李正德说,他有4个儿子,3个姑娘,出嫁两个,现在家里还有7口人,4个劳力。一年可收粮食1100多公斤。养了一头牛,喂了一口猪,还开了一个小商店,七八百元本钱,每月可赚10多元。种茶一年收入120元左右。李正德告诉我们,他家一年纯收入有五六百元,粮食缺一点,在寨子里属中等水平。他家的房子是哈尼族的传统式样,新翻修了一下,花了六七百元。
……
我们一共访问了六七户人家。虽然各家情况不完全相同,有几户还是草房,也比较旧,但基本生活还都是有保证的。村民们的精神状态也不错,对党的农村政策普遍表示满意。当然,有些地方也还不能尽如人意。比如,无论新房旧房,都是人畜同住,进出要从猪栏牛圈中经过,而且也没有积肥的习惯,到处都是猪屎牛粪。这既不卫生,也不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在这个哈尼族的山寨里,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妇女们怕照像。好几次,当我们一举起照像机,她们就丢下手中的各种活计纷纷逃散。细问原委,当地的同志说,她们可能有顾虑。也有的同志解释主要是害羞。这些说法也许都有道理。但是,年轻一代显然就不同了。这天下午,就在我们要离开这个寨子时,村小学几位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小姑娘愉快地走来和我们一起合影留念。从她们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哈尼族山寨更加美好的明天。
(附图片)
1988年,全福庄的群众集资5000多元,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自己动手盖起了一栋水泥砖瓦结构的两层校舍,面积300多平方米。全福庄小学现有6个班级,8名教师,200多名学生。全山寨的儿童入学率超过80%。本报记者 沈兴耕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