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1阅读
  • 0回复

参观中国印本书籍展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10-21
第3版()
专栏:

参观中国印本书籍展览
谢兴尧
我国是发明纸张及印刷术最早的国家。这两个伟大的发明,对于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是有极大的贡献的。为了使一般人系统地看到我国印本书籍发展的情况,北京图书馆在第三届国庆节,举办了“中国印本书籍展览”。这个展览分两个陈列室,共展出中国古代和现代印本书一千多种。这些印本一方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在印刷术上的许多伟大创造,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印刷术在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发展历史。
在没有发明纸张及印刷术之前,我国最早的文字有的是刻在龟版和牛骨上,即“甲骨文”;有的则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即“钟鼎文”;其后,有刻在石上的,如“石鼓文”;刻在玉版上的,如“诅楚文”。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书籍是写在缣帛上和竹简或木简上的,即古人所说的“垂之竹帛”。这次展览的第一柜是“甲骨”和“简牍”(约公元前一三○○年至一○○年),“甲骨”是用刀刻在龟甲或牛骨上的,“简牍”即旧来所说的竹简,是用笔写在木片或竹片上而用绳子编起来的。“简牍”除了三五片真的以外,还有一本完整的“兵器簿”,是用七十多根木简摩仿原简编成的。以下是北魏、隋、唐、五代的写本和照片,写本大都是佛经,照片有唐咸通九年(公元八六八年)的金刚经,及乾符四年(公元八七七年)的历书等,都是著名世界的珍贵文物。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文化最悠久的古国之一,文化遗产最丰富。可惜有很多宝贵的古代文物,在反动统治时期,已被帝国主义所掠夺,展览会中所陈列的“摩本”和“照片”,正说明这个问题。如“甲骨”在清光绪中叶以后即在河南安阳出土,腐朽的清朝政府毫不加以重视,大部分经过奸商流入日本。抗战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甘肃、宁夏西部额济纳河附近,从汉长城遗址发现了大批的“汉简”,共有数千根之多,其中最完整的,即这次展览中所摩仿的“兵器簿”,而这样一大批珍贵原物,都由蒋匪送往美国。敦煌出土的缣和隋、唐写本,绝大部分也早由帝国主义分子斯坦因、伯希和、斯文赫定等掠夺盗走。如上述照片中的唐咸通九年金刚经,及唐乾符四年历书等,原本都在伦敦博物馆和巴黎博物院,我们自己所陈列的倒是些“摩本”和
“照片”。
中国古代书籍,因缣贵而简重,在文化的发展上不能不受限制。到了公元前十二年(西汉成帝元延元年)由于纸张发明,写本书籍随之大量发展,在文化的传播与提高上,有很大的贡献。六百年之后,我们的劳动人民又发明了印刷术,由一个人用手辛勤抄录的方法,进步到同时可以印刷几十部几百部,这是一个极重要的事件。在七、八世纪的唐朝,刻书已很普遍,到了五代的时候,巨帙长篇的经典,也都雕版印行,使文化学术的传播和保存方法有了飞跃的进步。
展览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宋本书籍,它占了很大的比重(由第四柜到十九柜)。排列的方法:纵的方面以时代为系统,横的方面以刻书地点为中心。从许多宋版书中,可以推断由十世纪到十四世纪,雕版的中心是:中原的汴梁(开封)、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建阳、四川的眉山等处。这些地方之所以成为出版中心地区,都有其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条件。如汴梁是北宋的都城,杭州是南宋的都城、四川从五代时起,就是雕版事业的重心,建阳是造纸工业发达的区域,此外如江西、广东等地,也有刻本书出版。在这些时代,不仅官家刻书,私人也刻书,因为政府和民间刻书的盛行,于是便有书坊、书肆的出现。当时如杭州陈氏、尹氏的书铺,建阳余氏和虞氏的书铺、都是有名的,他们有的还自刻书版印售。这次展出的宋本,珍本很多,最有名的如“开宝藏”(开宝是宋太祖年号。这书是宋初在成都刻的全部大藏经,是宋朝刻书中最大的工程。刻成后送至宋京开封,所以称为“开宝藏”。宋朝曾将此书送给朝鲜、日本、越南诸国),“唐女郎鱼玄机诗”,“金石录”及卷帙繁多的“资治通鉴”等。这些书无论从雕版、印刷、纸质、墨色以及装订等方面,都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艺术天才。刻书地点由四川、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发展到湖北、湖南、广东。
金朝的印本书较粗,而流传甚少。因金人偏居北方,刻书的中心在山西临汾——金时称平阳府。这次展出的有金藏,又称“赵城藏”,是一部佛教大丛书,原存山西赵城县广胜寺。这部经的雕版,从金皇统九年到大定十三年(一一四九年——一一七三年),经过三十年才刻成。元刻本的风格在宋、金之间,规模较金本为大。附于元刻本陈列的有西夏文大藏经,在公元一三○○年左右,当时西夏已亡,这说明西夏民族的文字仍在旧土流行。从展出的明本书籍中,可以看出两大特色:一是已有了大量的活字版,一是小说戏曲已带插图绘象,所刻人物山水都极精细,为“版画”中最优美的传统。本来在十一世纪中叶,毕升就发明了用泥土活字版印书的方法,这又是中国人民的一个伟大发明。可惜他所印的书,今日已不存在了。至十三世纪(元朝初年)山东人王桢又开始用木制活字印书,印有“旌德县志”,也早已失传。明本中的活字本,流传到现在的还很多。附有版画的书,如陈列的“北西厢”、“南柯梦”、“军器图说”、“天工开物”等,都是很精美的艺术品。尤其是“天工开物”画出劳动人民的各种劳动形象,颇富于教育意义。在这些木刻画中还有用彩色套印的,当时叫做“饾版”套印法、可算已达到木刻印本艺术的高峰。与此相反的又发明了“拱花”的方法,不用任何色彩,只是用压印的手续,把素白的花纹凸出地显现纸上,多半是白云、水波或花叶上的脉络,与各种彩色画面相衬托,更显得精采而多变化。这是这个时代独具的作风,在别的时代和别的国家里,还不曾同样地应用过。
清代的木刻印本,无论在质和量那一方面,都较从前提高了一步。但自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印刷术跟着帝国主义的侵入而输入中国,他们的活字印刷术,是从中国学去又倒输入到中国来的,但石印和铜版印刷术,则是新的东西。因此,自清中叶以后,中国的印本书籍,起了空前的变革,一面由人工雕版变为石印或铅印,一面由线装改为洋装,由双页改为单页,于是印本书的面貌,起了重大的变化。关于这一时期的印本,陈列的除书籍外,还有一八七二年(清同治壬申十一年)的“申报”和“上海新报”,及梁启超编的“时务报”,徐仁铸编的“湘学报”等,都是最早的报纸杂志。
还有一柜陈列着少数兄弟民族的文字,其中最少见的如“彝文经”,“满文三国志演义”及云南丽江么些文的象形字和标音字。么些的象形字完全是原始的图画象形,标音字则系用字母拼音。
第二室陈列着自五四运动至现在的各种书刊。如“新青年”、“向导”、“中国工人”、“少年共产国际”等杂志,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老根据地出版的铅印和油印出版物,和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及华北各根据地所出版的书刊。这些书刊中有鲁迅亲手编校的书籍。此外还陈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中国的出版物,这些出版物不仅在量上远远超过过去,在质上也空前提高,如“毛泽东选集”的编印,便是最显著的例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