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访“鲁迅故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10-21
第3版()
专栏:

访“鲁迅故居”
新华社记者 沈容
“鲁迅故居”在首都西城一条偏僻的小胡同里,就是阜城门宫门口西三条二十一号。
三年来,有多少人常常这样想,如果鲁迅先生还在,该多好!随着新中国的前进,景仰鲁迅先生的人越来越多了,怀念鲁迅先生的心情也越来越深切了。我们热望着从这个伟大的斗士学习到更多的东西,而“鲁迅故居”的本身就是很好的教材。
管理“鲁迅故居”的同志带领我们参观了各个房间。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小四合院,是鲁迅先生借朋友的钱买来,又按照自己的意思翻造过的。
北屋是三开间,堂屋向后院突出一间,是鲁迅先生的卧室和工作室。这间房子很小,大约只有十二平方公尺。室内的陈设由许广平先生按当时的情况布置起来。这里一切都很简单,很朴素,表明这个屋子的主人所过的是坚强辛勤的战士的生活。
靠北面玻璃窗下放着床,这是一只木板床,上面铺着薄薄的被褥。靠东墙摆着一张小小的书桌,桌前是一张藤椅。这间屋子,就是在冬天也是不生火的,火炉在外面的堂屋里。北京的冬天这样寒冷,鲁迅先生经常在这里工作到深夜。“野草”和“呐喊”等就是在这里写成的。他有时候和衣打一个瞌睡,又埋头在煤油灯下继续工作了。他用的那盏煤油灯现在还放在桌上。他律己很严,绝不让日子随便过去。
床的东头放着一只箱子,上面放着书。鲁迅先生偶尔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就随手翻阅书籍或欣赏美术作品。在鲁迅先生的生活中,什么事情也不做的那种休息是很少的。
书桌的一头是一只书架,他把经常要用的书放在这里。屋子的西边放着一只茶几和两把椅子。鲁迅先生所热爱的青年们,就被接待到这间屋里。那时几乎每天有青年来找他。星期天最热闹了,这一批还没有走,那一批又来了。鲁迅先生虽然很忙,很珍惜自己的时间,但是他从来不拒绝这样的来客。那时,这两把椅子上和床沿上都坐满了人,香烟的烟雾充满了这间小小的屋子。鲁迅先生就在这里和青年们深谈,指导他们进行斗争和研究学问。他就是这样通过和朋友们特别是青年们的接触,紧紧地和广大群众联系,和他们息息相关。和青年们在一起的时候,他多么愉快啊,许广平先生说,在这种时候,在隔壁屋子里也常常听到他的笑声。
桌上笔砚等用物都放得很整齐。鲁迅先生在时,一切经常是这样整齐的。什么东西都有一定的地方,用起来很方便。他把这点看得很重要,他说如果书籍和用具放错了地方,就好像药剂师放错了药品一样。
书桌上还放着一只闹钟。鲁迅先生很守时。他工作到深夜,睡得很迟,这只钟就在第二天准时叫醒他。那时他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教书,在教育部当佥事。他每天都准时上下班。
鲁迅先生住室的南面一间是堂屋。陈设也极简朴,东边是吃饭用的一张方桌和两把椅子。靠门的地方,放着一只没有加盖的藤箱,里面放着鲁迅先生经常换洗的衣服。在冬天,这里才生一只小火炉。堂屋东西两边的房间,原来是鲁迅先生的家属住的,现在放了许多书。他的上海寓所里的书,绝大部分都已运来;连同原来在这里的,一共有一万多册。这些书都经过初步整理,人民政府已指定专人,准备编印一个书目。
出了北屋是一个小院子,这里有鲁迅先生亲手种的丁香,现在长得很茂盛。北屋的后面还有一个后院,里面有鲁迅先生手栽的黄刺梅和其他树木。
“秋夜”里所说的枣树,据管理“鲁迅故居”的同志说,是指后院北墙外的两棵,它们早已被砍掉了。那里现在长着一棵槐树。南屋是一大一小两间,从前是鲁迅先生的书房和会客室。这里的陈设也极简单,主要是装满了书的书架和书箱。东边墙上,挂着一张鲁迅先生的画像。书房的小桌上放着一只水晶花瓶,装在一只盒子里。这是捷克斯洛伐克文化代表团赠送的。三年来,到这里来过的国际友人很多。苏联名作家法捷耶夫等也来这里参观过。
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年在先生逝世纪念日的时候“鲁迅故居”开放一次。开放的时候,人群川流不息。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九日第一次开放,那天来瞻仰的人在一万以上。参观者的行列,长长地排满了附近的两条胡同。去年开放了一个月。今年从十月十九日起开放半个月。在不开放的时候,也每天有人带着介绍信来,要求参观。鲁迅先生一生追求着中国的新生。现在他的愿望实现了,他的战斗的精神正在日益发扬和光大。他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