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路是怎样走过来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11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路是怎样走过来的
中共湖北龙感湖农场委员会
在鄂、皖、赣三省结合部的湖北黄梅县境内,有一片历史上被称为水窝子、草窝子、虫窝子(血吸虫)的荒湖,如今已成为一个拥有8.5万亩耕地、7个农业分场和3万人口的大型国营农业企业。这就是我们龙感湖农场。去年全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4亿元,提前实现了翻两番。“七五”期间共创纯利3600万元,养殖业年出口创汇达到400万美元。
在芦苇丛生、钉螺密布的茫茫沼泽地上建农场,任务之艰巨是不言而喻的。第一代龙感湖人住的是“人”字形的茅草屋,风扫地,月当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每天劳动工作十几小时,星期天也从来不休息,终于在1967年把一个长期沉睡的荒湖兴建成为颇具规模的大型国营农场。
进入60年代,农场在为国家提供农产品方面虽然可以作出一些贡献,但很不稳定,特别是每当灾害袭击时(主要是水灾),还要加重国家的负担。我们从60年代后期开始,按照机械化、水利化、条田化、科学化的规划蓝图,一面生产,一面建设。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基本上做到了田地连片,渠渠相通,田、水、林、路整齐划一。艰苦奋斗为农场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结构单一,农场的丰富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管理高度集中,束缚了基本生产单位特别是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开始实行了农工商综合经营和职工家庭联产承包制,把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充分发挥国营农场优越性结合起来。
大力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我们首先提出了“强化主体(种植业),发展两翼(养殖业和工业)”的构想,采取内部积累集资“滚雪球”和从外部引进资金等办法,对产业、产品、市场和土地资源进行系列开发。改革11年来共盈利4200万元。1983年我们在深圳创办养殖业基地时从农场带去的只是5部自行车和6万元资金,现已有3个鸭场、1个鸡场、1个乳鸽场、1个猪场和1个批发行,年供应香港活鸭超过百万只(包括深圳20万只),年创汇250万美元,有700万元的资产。我们搞开发的方式有4种:(一)以种植业为基础的种养、加工同步开发。(二)产品资源的系列开发。(三)外引内联进行联合开发。(四)土地资源的深度开发。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发展,不仅使农场迅速形成了以农建工,兴工促农,农工科贸一体的产业格局,也促进了种植业劳力向养殖业转移,第一产业劳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在对职工实行和完善联产承包的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化服务体系,着重解决分户承包无力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抓紧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现在全场种植业、林果业和养殖业(未包括工业企业)建立起了5大服务系统,每个系统又按行政系列建立各种服务公司、站、所,开展专业服务。如种植业总场设有农机、种子、粮油收购、物资供应4个服务公司,土肥、植保、微生物3个服务站和稻、棉两个科研所,分场也有相应的机构。由于较好地处理了“统”“分”结合的关系,1983年以来,我场粮、棉、油总产量分别以4%、4.5%和7%的速度递增;农业利润年递增速度为8%。
在抓好生产建设的同时,农场党委一班人的自身建设和党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