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渠上春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6-23
第8版(副刊)
专栏:江铜杯 当代共产党员·文艺特写·征文

  渠上春秋
鲍铁英
初见王师存,我一愣。
他身体瘦弱矮小,背有些弓,鬓发已斑白,说话缓缓的,笑起来也很淡漠,不见山里人的强悍。这就是当年修造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的“钻洞能手”么?也许,只有他身后峰峦叠嶂的太行山和脚下逶迤穿行的红旗渠,还有他日夜相伴的曙光洞,才能道出这位花甲老人的渠上春秋。
时值4月仲春,渠畔草木葱郁,鸟啼声声。王师存仍穿着厚厚的老棉裤,两块大补丁贴在膝前。已过灌溉旺季,王师存落了渠道闸门,蹬上高筒胶靴,跳进渠中清淤。见他手脚挺利索,我赞叹老人身体还好,他指着膝盖说:“腿有关节炎,带着护膝哩,病是钻曙光洞时落下的。”
提起曙光洞,王师存眼中闪出光采,嗓音亮了起来:“打洞那时,住席棚、吃野菜,杏树叶子用开水一烫,也当饭吃。”话中带着一股豪气。为了凿通这条红旗渠上最长的隧洞,他冒着生命危险在洞中打眼放炮,还琢磨出了“连环炮”、“三角炮”等钻洞土法,说到其中技巧,他比比划划,如数家珍。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任施工连长的王师存,带领民工登上卢寨岭,沿渠线打出34口竖井,最深的竖井有62米,使工作面由两个扩大到70个。一次突然塌方,他和另一伙伴被堵在洞里,伙伴说:“我们怕是活不成了。”他说:“红旗渠修不成,咱不能死!”
曙光洞打了一年零四个月,王师存作为特等劳模载入修渠英雄的史册。“钻洞能手”的美名,当年声震天下。
转眼间,王师存已是62岁的老人,他仍坚守在红旗渠上。他是曙光洞管理段的段长,手下有两名年轻人,负责管护曙光洞的9公里明渠。草木枯荣,暑来寒往,他们从山上背来石头,煅成条石修渠补漏,还垒了2000多米防洪墙,他们自种苗圃,在渠畔植树4万多棵。到了汛期,日夜都得在渠上巡查。尤其晚上,山高风急,走在八寸宽的渠沿上,只能一步一步往前挪,稍有不慎就会跌下悬崖。一个暴雨倾盆的夏夜,曙光洞内发生塌方,得赶快进洞查明险情,王师存二话没说,就往洞里钻,谁也拦不住。两个年轻人怕出事,在洞上跟着王师存走,每过一口竖井,听到王师存在洞中答话才放心。王师存趟着齐胸深的泥水,在洞里整整滚爬了7个小时,查清了险情。
曙光洞管理段负责为7个村近4万亩土地供水,因地处三干渠下游,用水时间靠后,每年一二月份是用水旺季。春节前,王师存打发两个年轻人回家,自己守在渠上。大年三十,儿子带着年饭到渠上看他,爷俩碰两盅,算是过了年。起风了,落雪了,儿子执意要和他一起巡渠,他边走边对儿子说:“好不容易才用上这水,咱管不好,可不行。”
儿子何尝不理解父亲的一片心意,屈指算来,从1972年父亲来到这里,已有七八个除夕之夜是这么度过的。
……
清理了明渠,王师存又穿上肥大的橡胶水裤,拿上抓钩,打着手电,带着两个年轻人进洞清淤。洞内山石嶙峋,地面坑凹不平,一脚踏空,水便没了腰。突然,一条胳膊粗细的水蛇在微弱的手电光下口吐红芯,浮在水面,两个年轻人惊得直往后退,王师存却走上前,用抓钩将蛇挑到一边。他们把洞中的麦秆、豆秆、淤泥抓松,等开闸放水冲走。曙光洞全长4000多米(高、宽各2米),一趟下来得四五个小时。王师存说:“只要不用水,就进洞清淤,一年要有七八次。”我不解地问:“进洞这活儿,让年轻人干不行吗?”王师存淡淡一笑:“我年纪大,有经验,再说咱是共产党员……”
自60年代初林县人民修渠开始,王师存一刻也没有离开红旗渠,悠悠渠水载着他的春秋年华。我肃然起敬:“你这么大年纪,当心累着呵!”王师存缓缓地说:“习惯了。”说着,嘴角又露出一丝笑意,淡淡地……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