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访著名指挥家秋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05
第8版(副刊)
专栏:

  唱出时代的最强音
——访著名指挥家秋里
徐怀谦
中央乐团著名指挥家秋里,因指挥过数百首古今中外的合唱曲而闻名,更因他对于群众合唱事业的热心扶持而为人称道。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他。
记者:秋里同志,为纪念建党70周年,全国各地,从机关到学校,从工厂到农村,都开展了规模空前的群众歌咏活动。请您谈谈感受。
秋里:今年的群众性歌咏活动在领导重视的高度和发展面的广度上是空前的。这种活动非常好,从全国来说,它是党心、民心的生动体现。各系统、各单位、各区县搞的一些纪念活动中,最有力的形式就是群众歌咏活动,它最有群众性、广泛性。大家同声高唱一曲,很能鼓舞精神。回顾过去,看看现在,老百姓确实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种歌咏活动是人民的真情流露,同时对青年一代也有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
记者:作为指挥家,从专业角度,您觉得这些群众歌咏的艺术水平怎么样?
秋里:建国后,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建国初期,主要是以演唱传统的革命历史歌曲为主,像《咱们工人有力量》、《解放区的天》、《我们走在大路上》等,这一首首歌是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很鼓舞斗志,振奋人心。这时候的歌大多数是单声部的。第二个阶段,开始了我们的多声部合唱艺术。最早在1959年,我们演唱了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合唱,国外评价很高,说我们的合唱艺术起步晚、进步快。从此,中国的合唱艺术被纳入世界歌咏文化的范围。至于群众性歌咏活动,也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像今年的歌咏比赛,就不再局限于大齐唱了,又有了二部、三部、四部。这样,立体感也有了。这是一个飞跃。像《祖国颂》这种歌,原来群众唱不了,现在到处都在唱,说明群众的文化素质提高了,我们在欣赏世界艺术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
记者:在这些歌咏活动中,听说有不少感人的场面,您能给介绍一下吗?
秋里:这类事迹太多了。有个单位领导出差返回北京时,下了火车就直奔剧场,参加他所在单位的歌咏比赛。还有好些领导等会议的主要议程一进行完,就请假返回单位参加演唱。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们的好党风。另外,群众的精神风貌非常好,情感饱满,发自肺腑,一听就知道是在用心歌唱。
记者:我有一个感觉,好像我们演唱的大多是老歌。当然这说明这些歌曲是有长久生命力的。不过我们这样一个昂扬的时代,理应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新作品,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秋里:一首歌曲,不管是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也好,反映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好,只要词曲结合得好,就有生命力。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曲调其实非常简单,但它抓住了时代感。现实确实要求我们创作出更多更好富有时代感的新歌。这种时代感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生活是源泉,民歌是基础。必须重视民歌。民族音乐搞不上去,我们的国际地位就会受到影响。从这个角度说,群众性歌咏活动正是普及民族音乐的良好途径。
记者:歌咏活动中,新创作的歌曲能占多大比例?
秋里:有1/4左右。
记者:怎么改善这种状况呢?
秋里:现在我们已经有组织地通过领导呼吁,努力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像今年,教育系统开始征集纪念党的生日的歌曲,几大部委、音协也有一些征集活动,这样就能很好地促进歌曲的创作与繁荣。此外,拟于今年10月在京举行的第三届“北京合唱节”上,也将有一批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社会主义的新歌问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