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谁执经济发展牛耳?——访机电部电子行业发展司司长吴小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09
第2版(经济)
专栏:

  谁执经济发展牛耳?
——访机电部电子行业发展司司长吴小龙
本报记者 刘国胜
他太忙了。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大约每隔五分钟就有人敲门来找他。电子行业发展司是新设置的一个重要部门,担负着全国电子工业规划、计划、生产等方面行业管理的重任。司长吴小龙思维敏捷,十分健谈。他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没有一个落后的国家能够用传统的方式从数量上发展传统产业而摆脱落后困境的;也没有一个经济发展快的国家不是选择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突破口的。去年,机电部向总书记和中央常委汇报微电子和计算机发展战略规划时,李铁映同志有一句插话说得好:谁抓住时机发展电子工业,谁就执经济发展的牛耳!
吴司长说,过去人们一直把电子工业看作一般的加工工业,这种认识太落后了。电子工业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战略性工业,美国的电子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世界上的产业结构发生激烈的变动,结构的重心迅速向电子转移,其原因就在于电子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技术革命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代表着当今社会的一种最新最强大的生产力。海湾战争爆发后,有人惊呼这场战争的英雄是那些无处不在的电脑芯片,“硅片打败了钢铁”。这场战争更加深了人们对电子工业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的电子工业起步并不晚,起点与日本差不多。吴小龙说,由于我们对电子工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它的发展,使我国的电子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不小。以被誉为“电子工业心脏”的集成电路为例,我国的工业化生产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3至4个技术阶段,落后了15年左右。吴司长说,现在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急起直追。
正像有人指出的那样,当前从现象上看,我国能源、交通、原材料短缺,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其实,短缺是投入大、产出少造成的,其根由就在于缺乏电子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持。电子信息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倍增器,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倍增作用,能提高国民经济的效率,降低消耗,利用已经形成的、相当规模的钢铁、煤炭、电力、石油资源,创造出几倍于当前的国民生产总值。吴小龙说,如果我们继续维持低劳动生产率,靠资源和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去支撑低效率的数量增长,不仅不可能持久,不可能实现第二个和第三个战略目标,而且将会对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正是我们为之奔走呼号,为之忧虑的根本原因。
中央已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即把发展电子工业放到突出位置,使之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带头产业。吴司长说,这是中央分析了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新形势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而提出来的,其深远意义将会随着历史的推移而看得更加清楚。
为落实中央决策,吴小龙指出,电子工业要尽快实现“一个模式,两个转移”。一个模式,即坚持效益型、集约型发展模式。两个转移是:电子工业的服务重点要转移到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服务的轨道上来;技术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以集成电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为主体的轨道上来。“八五”期间,要花大力气搞电子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推广应用工程。除了继续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外,更要大力发展投资类电子产品,同时要加强电子工业本身的基础建设,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建设。吴司长说,电子工业本来就是一项国际性很强的工业,我国电子工业要适应国际大气候,抓住机遇,争取早日进入国际市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