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希望附丽于创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16
第8版(副刊)
专栏:

  希望附丽于创造
白天成
北京亚运会的圣火已经熄灭,但它却点燃了我们心头的希望。一个争办2000年奥运会的热潮又在神州大地上掀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看到了亚运会组委会和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九集系列影片《难忘的十六天》,重温了北京亚运会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再一次感受到那崛起的亚洲奋进的精神,使我相信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并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果实。
影片的魅力是要把观众牢牢地按在座位上,直至用热烈的掌声迎来全片的结束。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纪录片就达到了这如此效果,自始至终观众兴味盎然。
希望附丽于创造。
头一样,这影片的结构就颇具匠心。它不是一部流水帐式的纪录长片,而是各自成章又彼此相连的九部短片,犹如一首交响诗的九个乐章。每一部都有各自的主题与内容,却又组成一部恢宏的史诗。每一部短片都有自己的风格和高潮,却又彼此搭配适当,形成节奏起伏有致,急骤与舒缓相间的一部长片。而那每部短片统一的片头,犹如交响乐优美而极富内涵的序曲,让人赞叹不已。在力与美,刚与柔,色彩斑斓与细节描摹中,贯串着民族文化的纽带,一下子把人带入浓重的氛围。这氛围每隔20分钟重现一次,犹如长诗中的反复咏叹,使全片在不同的节奏里,统一在一个和谐的情绪中。
其次是影片所选的素材,既然是以采访者追述回顾的角度,以浓郁的依恋之情再现亚运盛况,那所选的素材必然是经过了编导者一番咀嚼,展现那被他们嚼出味道的东西。所以,每一场景,每一人物,都不是纯客观的复现,而是饱含了情感、融入了哲理的艺术的创作。那圣火从点燃到熄灭,都仿佛注入了深厚的情感,像是亚细亚人的灵魂。邢芬胜利后那甜甜的笑容;呼日嘎站在领奖台上眼望国旗,口唱国歌,滴下的一颗颗沉重的男儿泪;毛新远走到终点而昏厥;刘华金拖着一条伤腿高举五星红旗绕场一周;梁学仁过竿后向观众亲切的飞吻……几乎每个细节的选择,都经过了慎重的考虑,从总结的高度予以表现,而不是平视的单纯的再现。
这影片还处处闪露出编导者的才情与机智,这是一部时常流泄出欢快与幽默的艺术品。它时而竞技场,时而亚运村;一会儿是激烈紧张的角逐,一会儿是欢歌笑语;庄严的宗教法事与运动员之间的调侃交织在一起;倾心的交谈又同依依惜别的泪水融合到一处。所以,尽管它放映三小时,却让人感到时间并不冗长,还想再看下去。
这影片的蒙太奇,让人感到编导者是一个新闻影片艺术家的群体。在流畅自然的画面组接中,情与理、诗与画,甚至幽默与严肃统统糅在一起,没有一丁点儿生硬,让人们感受到他们的才华。
总之,这部影片的编导者,站在亚洲的高度,从开掘题材的内涵和树立亚洲体育健儿的形象出发,把深刻、鲜明的思想寓于丰富多彩的画面中,把胜利、失败、欢笑、泪珠、汗水,乃至殷红的血,都融会于拚搏向上的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