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富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7-28
第8版(副刊)
专栏:当代共产党员江铜杯文艺特写征文

  “富星”
刘文新
42年前,当面对火红的党旗举起庄严的右手,作为一个头顶高粱花的农民,史来贺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全村人都过上富裕美满的日子。让老百姓由衷地信服,共产党不仅是人民的大救星,更是人民的“富星”、“福星”。
一诺千金。40多年过去了,作为50年代就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生活曾多少次向他展开五彩的诱惑呵。
“小史,我这次来刘庄的任务你该知道,共和国刚刚诞生,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党需要你出来工作,这是组织上反复考虑了的。事不过三么,你不要再坚持了。”这是1953年夏天发生的事。上级党组织多次调史来贺到区上工作,但都被对方婉言谢绝。
史来贺:“从我本人的角度讲,到区里当国家干部不吃啥亏,可我不能离开刘庄。再说,我不走,和刘庄人把脚下这块地球修理好,不也是党的需要,不也能为国家作出贡献么?”
“你讲的都对,但下级服从上级,这是组织纪律。”
史来贺:“我发过誓,要让刘庄人都过上好日子……”
史来贺没有离开刘庄,诚如他自己所言,他和刘庄人一道,认认真真地修理着他们脚下的那块地球。到1957年,刘庄1250亩棉花,总产皮棉近7万公斤,平均亩产50多公斤,创共和国之最。是年冬,年仅27岁的史来贺出席了全国棉花生产会议,并在中南海小礼堂见到了敬爱的周总理。这以后,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为了棉花的高产再高产,他将被褥搬进棉田的小屋,一住就是8年……
1965年,中共新乡地委根据河南省委的意见,决定在新乡县选一名农业劳模进县级领导班子。最后,地委选中了史来贺。
“老伙计,到县里报到吧,地委任命你为县委副书记了。”那天史来贺正在棉田里劳动,新乡地委组织部长找到了他。
史来贺:“这些年我一直在棉田搞科学实验,看了一些书,摸索出一些经验,还是让我搞棉花吧。”
“这是省委决定,地委已下了文,你不去咋办?”
10天之后,地委组织部长又一次来到了刘庄。
史来贺仍不同意。
“史来贺,你是不是共产党员?”
“是”。史来贺说:“正因为我是党员,所以才不能轻易离开刘庄。入党和担任支部书记职务时我都发过誓,不把刘庄建设好,不把刘庄的‘穷’字抠掉换成‘富’字,我无颜见江东父老,更对不起群众对共产党的信任。”
双方僵持不下。最后采取折衷,达成协议,史来贺到县里任职后,仍兼任刘庄大队党支部书记。然接踵而来的便是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县委书记被挂牌游街,老史也成了“黑劳模”。这无论如何再也挡不住他去亲吻泥土。
10年之后,杨柳翻新。
“老史,组织上任命你当地委书记啦。这是任职通知,收拾收拾跟我到地委上班吧!”
1977年底的一天,中共新乡地委第一书记王九书奉省委之命,驱车刘庄。在此之前,省委主要领导曾两次动员过史来贺,劝他把家搬到市里,把老伴儿子的户口转了,安心到地委上班,但老史还是坚持原来的老主意,把刘庄建设好。他对王九书说:
“刘庄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工副业刚刚起步,新村建设也才开个头,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我一走,势必人心浮动,影响大局。再说,农业劳模离开土地,还叫啥劳模?”
车子配好了,房子配好了,秘书配好了,但老史没去。
机遇一次次选择了史来贺,史来贺却一次次选择了刘庄。他厚禄不求,高官不做,却和刘庄人一道,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把刘庄建成了“中原首富”。1990年,刘庄工农业总收入达5000万元,人均3.5万元,集体储蓄8000万元。
村民住房、看病、洗澡、理发以及孩子上学统统免费;5天发一次肉,免费;每人每年吃蔬菜300公斤,瓜果75公斤,免费。1991年6月15日,全村家家户户装上了空调。
信誓旦旦的史来贺,在42年后的今天,终于实现了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的诺言。但他是一个从不知道疲累的人,最近,他又拟定了一份新的发展规划,并得到了有关专家的支持。按照这个规划,刘庄要用5年时间,即1995年产值达到1亿元;到2000年,产值达到1.5亿元,人均10万元。
又是一诺千金。
              (作者单位:河南新乡市文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