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发掘农民的心灵美质——长篇小说《魔鬼的锁链》读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11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发掘农民的心灵美质
  ——长篇小说《魔鬼的锁链》读后
  文津
杨润身是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卓有成绩的作家,他以改编、创作电影《白毛女》、《探亲记》、《山村会计》等作品享誉文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不顾年老多病,一直在河北省平山县兼职深入生活,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继《风雨柿子岭》、《九庄奇闻》之后,最近,他又奉献给读者第三部长篇小说《魔鬼的锁链》(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浸透着作家对农村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农民命运深切关注的作品,写得相当朴实和厚重,在描摹农村现实的真切、透视社会生活的深刻和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长篇小说创作的中心课题,也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核心。这部作品通过对各种各样的农民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当前处于变革中的农村新风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农民的命运、思想感情和希望。尤其是主要人物牛三形象的塑造,更倾注了作家满腔的激情。作家着重表现的是在平凡生活中这个普通农民身上的崇高品质和英雄素质。牛三高尚的心灵,是在艰苦的人生磨难中闪光的。他历经生活重压,屡遭厄运打击,尤其在十年浩劫中,他更受到非人遭遇,处在极端屈辱的境遇中,但他仍保持着人类的高尚心灵,人性的善良、正直、无私。平反后,他舐去身上的血迹,烫平心灵的创伤,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未减,意志不灰,对党始终忠贞不二。这个历经人生磨难,身居陋室,清贫如洗的普通农民,他毅然地把香港巨富马云山为报答他当年的救命之恩而给他的100万元无私地捐献给家乡修公路的时候,突然在读者眼前升腾起一道耀眼的闪光,人物崇高的精神美迸发出来了。
在塑造艺术形象时,作家一方面运用平中出奇的手法,从平凡中表现崇高;同时更注重体现美丑对比、以丑衬美、丑中见美的美学原则。首先最明显的是牛三自身外貌丑与心灵美的对比。牛三外貌的丑,不是天生的丑陋,而是战争恶魔所致。他脸上、脑壳、胸膛上的累累伤痕,都是被“子弹咬过、炮弹皮啃过的”。牛三外貌的丑,是他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光荣的标记,是屡建战功的记录。这种“丑”的本身,就衬托着美,包含着美,就强化了他心灵的高尚和美好,增强了人物历史感、立体感,真实地表现了人物形象的完整性。
文学作品要把人物写活,最重要的是刻画出人物的灵魂来。为了生动鲜明地刻画牛三的性格,作家在描写人物自身以丑衬美、丑中见美的同时,还注意把他放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同各种不同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进行个性刻画。其中最突出的是牛三与张吉林这两个人物在思想道德、灵魂上的强烈对比,从而收到扶正灭邪、扬善惩恶的作用,启示人们“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作家笔下的张吉林,是在改革开放形势下一个卑劣的以权谋私、钱迷心窍的个人主义者自私的渺小的灵魂,他把票子看成亲爹,利用手中的职权和强有力的关系网,在推行农村经济承包责任制过程中,不惜采用各种卑劣手段,侵吞集体和农民群众的利益、财富,毫无顾忌地损害党的威望。作品对张吉林这种严重损害人民利益的不正之风、违法乱纪、损公肥私的行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同样在金钱面前,牛三表现出的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他的铮铮作响的语言,使马云山做梦也想不到居住陋室、身穿旧衣、脚蹬破鞋、土里土气的牛三在金钱面前是如此一种气概,一种大富翁所没有的气概!在牛三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作家严格地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注意了人物性格、心理的丰富性、生动性描写,在不损害牛三这个农村新人形象的基本品质的前提下,也写到了他思想上的不成熟,甚至缺点、错误。由于作者从真实的生活出发,没有拔高人物和贬低人物,没有神化人物和僵化人物,就使得牛三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格外真实、亲切,也更加丰满、扎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