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植根于祖国沃土的“仙人掌”——墨壁画巨匠奥罗斯科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06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植根于祖国沃土的“仙人掌”
——墨壁画巨匠奥罗斯科的启示
张弛
记不起哪位哲人说过,一个人忘掉的总是比记住的多。然而,流逝的韶光总也冲洗不走那些金子般的记忆。在我访问墨西哥期间,适逢他们举国上下隆重纪念壁画巨擘奥罗斯科诞辰一百周年活动达于高潮之时,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场景至今仍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抵达墨西哥城的翌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墨前总统埃切维里亚邀我到他的私邸作客。晚宴临近结束时分,主人郑重地赠给我一册装帧精美的《奥罗斯科画集》,紧紧握着我的手叮咛说:“如果有时间,务必去看看这位伟大画家的作品展览。”
当我漫步于素有“壁画之都”美称的首都街头,举目欣赏那琳琅满目的巨幅壁画时,不时有行人走拢来热心地告诉我:“那就是奥罗斯科的画。”我明显感到,他们把奥罗斯科几个音节讲得格外宏亮、清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溢于言表。
在宾馆里,我看到一向勤快而又笑容可掬的服务员们伫立在服务间外面的走廊上,翘首凝视着电视里播映的忠实记录奥罗斯科坎坷一生的影片《他寻找一面大墙》,有的在轻轻擦拭眼泪,有的在隐隐啜泣。
行旅倥偬间留下的这些难以泯灭的印象,驱使我去探究这位画家的英名和业绩为什么能永驻人间的奥秘。归国几年中,我四处搜求有关奥罗斯科的作品和资料,花去不少时日探赜索隐,终于悟出一个道理:一个将整个身心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艺术家,必将赢得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爱。
青年时代的奥罗斯科有过苦闷和彷徨。他酷爱民族壁画艺术,一心想把“人民的心声,祖国的风光和大众的生活像曙光般地映现在一面面大墙上。”当时处于战乱和灾难中的祖国到处是残垣断壁,使他感到沮丧和失望。为了“寻找理想之墙”,他离乡背井两次到了美国。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对他该有多大的诱惑力。但是,那些愿出好价钱要他去作装饰壁画的富商巨贾毫不掩饰他们纯属猎奇的动机,而那些形形色色时髦画派的人物则对他的作品冷嘲热讽,横加挑剔。这些对献身祖国壁画艺术的奥罗斯科无疑是莫大的污辱和打击。“不,这里没有一面墙是属于我的。我要寻找的大墙,只有在我的祖国才能找到!”他毅然返回故园。其时墨西哥虽然还很贫弱,却慷慨地为这位归来游子提供了施展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祖国的温暖激荡着画家的心灵,他不知疲倦地挥毫作画,精心地把一面面大墙装点成反映祖国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瑰丽画卷。他和里维拉、西盖罗斯毕生致力于“复兴祖国壁画运动”,被誉为墨西哥“壁画三杰”,共同开创了南美大陆壁画的黄金时代。临终前,他满怀深情地说:“离开祖国沃土,任何草木都会枯萎。我是我们这个仙人掌王国大地上的一株普普通通的仙人掌。”
奥罗斯科之所以永远活在祖国人民的心中,还在于他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1910年,墨西哥爆发了反对迪亚斯军事独裁暴政的民主革命。他在革命报刊上连续发表了《掠夺》、《趾高气扬之时》等政治讽刺画。这些力作不胫而走,传遍穷乡僻壤,成为鼓舞人民奋起砸碎镣铐的战斗号角。他深知,历史悠久的民族壁画艺术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运用壁画去加速革命进程,是人民艺术家的天职。因此,无论在什么新潮时尚的冲击下,他都不随波逐流,执著地把“象征革命的火和旧秩序的毁灭作为创作的基调”,密切关注着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别人去逛繁华街市,我却宁肯到墨西哥最贫困的角落去考察”,“别人争着去画机器,而我要画的却是机器压榨下的奴隶。”恪守这个原则,他绘制出《奴隶》、《火人》、《群众》、《罢工》、《印第安战士》等不朽之作,展现了人民将在火与剑的考验中获得新生的壮丽图景,寄寓着画家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他曾这样总结自己坚韧求索的一生:“在为祖国独立、自由而战的大军中,我一直是一名手持画笔的人民战士。”
只是在真正理解了奥罗斯科的时候,我才懂得,为什么岁月的推移总抹不去对他的金子般的记忆,因为它蕴含着熠熠闪光的、沉甸甸的哲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