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按劳分配的魅力——四川省化工机械设备厂搞活的奥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05
第1版(要闻)
专栏:奋进中的国营大中型企业

  按劳分配的魅力
——四川省化工机械设备厂搞活的奥秘
本报记者 陈华
5年前,四川省化工机械设备厂还是一家很不景气的企业。
“企业劳动生产率低--职工收入低--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与不少企业一样,它也出现了这样的恶性循环。
5年后,这个厂一跃跻身于国内同行业31家重点骨干企业之列。横向比,在31家企业中,它中等规模,但它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创净产值占第1位,人均创利税占第2位。纵向看,企业5年间规模由小到大,各项经济指标年平均递增30%,超过建厂以来的前15年。生产发展了,职工收入也以年17.8%的速度递增。人还是那些人,靠什么创造了奇迹?
厂长董兴顺的回答是:按劳分配。
不吃国家大锅饭
1985年四川省化工机械设备厂着手进行分配制度改革,核心就是工效挂钩的奖金分配制度。第一年,企业实现利税和职工工资总额还是“倒挂”。去年,这个厂实现利税和工资总额的比例达到2∶1,实现了“顺挂”。
在分配问题上,董兴顺一班人有这样一个思想:企业与国家的分配关系必须明确,企业不能躺在国家身上吃大锅饭。他们算了一笔大账:企业继续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就不可能不吃企业的大锅饭。最终是职工没积极性,企业没效益,个人收入也提不高。因此,解决收入问题,根本要靠发展生产力。照他们的话讲:“只有把蛋糕做大了,每个人才能多分一块。”
按照这一逻辑,企业狠练“内功”。没有计划产品,“以销定产”的处境使职工意识到,收入的增加,依赖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去年这个厂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2万元,比1985年增长了224.9%,人均收入也比五年前增长了一倍多。
这些年,许多企业都看到了工效挂钩这一分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但或多或少落不到实处,原因就在于没有处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和企业这个“小家”的分配关系。往往是:当效益增长时,奖金就增长;当效益下降时,奖金却不下降,甚至还要增长。
去年铸造行业日子不好过,铸钢分厂盈利41万,可比起其它效益更好的车间,职工的奖金分配上还是有差距。总厂坚持工效挂钩。分厂工人说,“我们承认差别,只有好好干,争取提高效益。”今年,分厂挖掘内部潜力,找米下锅有成效,生产搞得红红火火。正是在分配问题上明确了“大家”与“小家”的关系,消除了平均主义的病根,他们才找到了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钥匙。工效挂钩5年,这个厂固定资产原值增长了一倍,等于扩建了一个企业;5年上缴利税相当于1985年前国家对企业的全部投资,为国家赚回一个企业。
三驾马车要步调一致
在改革的实践中,四川省化工机械设备厂发现:承包使“一个萝卜一个坑”,但要每一个人都发挥作用,避免“占着茅坑不拉屎”,还得在竞争和激励机制上做文章。这就需要承包、用工和分配这三驾马车的步调一致起来。
现在,厂里实行一整套严格的承包制,根据生产经营特点,总厂对分厂(车间)采取了单独经营、内部承包和风险抵押承包三种形式。但不论哪种形式,工资奖金与承包指标必须挂钩。
承包与分配改革结合,使职工的劳动好坏一目了然,干得好的一年的奖金超过了基本工资;干得差的,基本工资都保不住。厂长董兴顺认为,“没有承包,就没有目标和责任,劳动制度上也不可能有劳动力的优化组合,分配必然是大锅饭;只讲承包,以包代管,没有分配和劳动制度改革的配套,承包制也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承包到位和分配兑现的同时,厂里迈出了劳动改革的步子。
改革一开始,厂里就采取“兵挑将,将点兵,自愿组合,择优聘用”的办法,不同的生产方式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如铆焊车间,由一个技术熟练的铆工牵头,挑二三人当“二传手”,再聘一两名焊工和气割工,组成一个承包组。劳动的好坏成了组合或被组合的最重要的选择标准。
优化组合第一年,全厂有52人被富余出来。在失去劳动机会的时候,他们第一次认识到了劳动的价值。有的找领导说情,有的觉得不光彩,有的说怪话。厂领导不含糊,让富余出来的人培训待岗,只拿70%的工资。目前,工厂每年有占职工总数2%的人被组合掉。人数不多,对在岗的却产生了积极的震动。车间内部出现了有活抢活干,无活要活干的局面。
现在,工作表现好的工人,不仅得利,而且有名。厂里对生产经营中贡献突出的职工,实行了包括分配奖金、调资升级、评先进劳模、分配住房、解决子女升学就业等五个优先的倾斜政策,工人们把这叫作“五子登科”。
在化机厂,工人们说:“过去,为谁多拿5毛钱的奖金,大伙也要争吵。有的人干活,有的看人家干,收入都一样,谁服气?”现在工人们说:“人家多拿是干得多、干得好,你也有这个机会,这很公平,谁不服气?”
改革要讲求艺术
化机厂的分配制度改革在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震荡:
优化组合下来的人,难免情绪波动。企业不能简单地把他们推向社会,还得着眼于内部消化;
分厂(车间)对总厂承包了,但它们之间收入差距过分悬殊,也影响人的情绪;
面对伴随着旧矛盾的解决而来的新矛盾,董兴顺等一班人的指导思想是:改革的目标坚决不变,策略上要讲“过渡的艺术”。归纳起来,就是要协调好两种关系:
一是集中和分散的关系。总厂只与分厂(车间)一级有分配关系。至于车间对班组的二次分配、班组对个人的三次分配,权力在下面。分配的分级决策避免了矛盾过分集中,工人们说:“自己定的章法,自己遵守。”从而减少了摩擦。总厂的集中体现在各分厂(车间)之间的分配过分悬殊时的平衡协调作用。二是奖惩和教育的关系。实行优化组合后富余出来的人坚决下岗,同时,厂里又给这些人以转变劳动观念和增强劳动技能的机会。
由于正确的把握了过渡阶段的改革策略,化机厂这几年的分配制度改革尽管步子很大,但都没有因改革引发的震荡而影响改革的深入。现在化机厂,没有人会为自己被组合掉去找厂长闹,也没有人会为分配而埋怨别人不公。
如今,说起自己的企业,工人们都有一种自豪感。不仅是收入的提高和福利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信心和自尊的满足。
而这一切都来自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按劳分配的魅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