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廉洁奉公的好书记沈国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0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廉洁奉公的好书记沈国福
宋木仁
领导干部如何对待儿子、妻子和房子,四川石油管理局川南气田的党委书记沈国福以共产党人的模范行动作出了有力的回答,受到气田职工们的热情称赞。
“三子”面前两袖清风
四川省泸州这个酒城是靠天然气生产和生活的。泸州市民都有一种强烈的天然气意识。坐落在泸州市的拥有1.5万名职工的四川石油管理局川南气田,有一位高风亮节、严以律己的党委书记沈国福。群众说他是两袖清风的人,省里评他为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
沈国福的4个孩子全是工人。先说大女儿沈永萍,初中毕业后,1972年招工进入气田机修厂当工人。1985年全气田有160人参加招干考试,沈永萍参加气田工会招干应考,相差3.5分没达到录取线。经评审组研究决定,把沈永萍等没达到录取线的4个人,再经过一次口试后全部录用为干部。报党委审查时,老沈开了第一腔:“不能因为有党委书记的女儿,就违反考试制度,这个先例不能破!”另外3个考生及其家长多次向领导要求放宽条件,批准提干。评审组再次复议同意录取这4个人,可老沈坚决不同意再交党委会讨论,然后又去做另外3个人及其家长的说服工作。别人的工作做好了,沈永萍却在她爸爸面前哭了:“我失去这次提干的机会,不仅自己没借爸爸的光,另外3个同志还受了我的牵连。”说归说,做归做,从这以后,沈永萍还是那样兢兢业业地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二女儿沈小萍,于卫生学校毕业后,在气田建筑安装工程处当卫生员。一连当了几年卫生员的沈小萍和她爱人,对爸爸的秉性琢磨得比其他姐妹都透彻:与其在老子身边沾不上光,莫不如离开父母,自力更生。于是,小两口来了一个“走为上策”,自愿到成都郊区。沈小萍靠自己的德、能、绩,当上了输气处的医生。
三儿沈辉因工作需要,原本是气田的开发公司一名电工,借调到俱乐部当上一名杂牌电气修理工。他是四川省邮电学校毕业,堂堂正正的中专生,没转干,没招聘,全是因为老子是正正堂堂的党委书记。
四女儿沈远萍,1985年考气田技工学校,她和另外一个人只差0.5分。在考取者中有一名放弃入学的,人事教育部门要把沈远萍补上。老沈知道后推荐另一个差0.5分的入了学。1986年,沈远萍放弃了在气田工作的优厚条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永川化工厂当工人,后来调到泸州老窖酒厂。人们不理解,一个气田党委书记,在泸州是赫赫有名的“气老板”,女儿在工厂才当个小工人,每天往返几十里路挤公共汽车上下班。男朋友相处好几年,只因酒厂没房子不能结婚。
老伴当了一辈子家属工
沈国福的老伴王继英是个家属工,也经常随会战大军转辗南北。1958年她跟随老沈从玉门油田入川来到泸州气田。起初在家属办的工厂当裁缝,后来老沈同她商量,机关的水房缺一个烧锅炉的,希望她去当一个锅炉工,王继英欣然接受了。党委书记的夫人烧锅炉,气田上上下下传为佳话。现在,王继英退休了,患了20多年的风湿性心脏病愈来愈严重了。去年4月,医院发出病危通知。老沈看到经医生抢救脱险的老伴,老两口都默默地落下了泪水。
去年10月,王继英的心脏病第三次发作,职工医院无力抢救,把她转送到重庆新桥医院。按照规定,老沈自己支付了50%的医药费,他乘气田的小车从泸州到重庆,还交了180元的汽油费。职工医院请兄弟医院医生会诊,吃了一顿便饭,也是老沈主动交的饭费。
沈国福严以律己,却宽以待人。职代会上职工代表们为老沈评功请奖:是你亲自批准一个老工人的女儿,从地方调到气田,说是她妈有病,身边需要人照顾;是你同意一个普通干部住院花了上万元而全部报销,并给了困难补助;你年年春节到井队去,看到一个没回家的老工人,大年初一吃面条,就亲自安排他吃上饺子;你当党委书记8年来,参加并指挥过5次重大抢险救灾,高压气流的雷鸣震聋了左耳,长时间的寒冷潮湿得了关节炎,胃切除了2/3;参加工作40年,至今还没住过一次标准房……
四世同住简易平房
去年,气田修建一栋职工宿舍,其中有6套是给处级以上干部的。职代会讨论决定分配一套给沈国福,并排在第一名。分房小组把钥匙送到了家,老沈又把钥匙退回去。他建议要把这套房子分给离休的那位“老会战”。这是老沈第三次让房了。第一次是1985年,建了5套处级干部宿舍。全气田30多名处级干部怎么个分法?老沈提出一个分配方案是:分给行政正职,党委副职,一名老干部,一名二线的,一名离休的。绕来绕去把自己给绕开了。干部和工人说这个分房方案是老沈的“廉政图”。第二次是1986年,一栋处级干部楼,37名副处级以上干部全部乔迁,唯独老沈一人没进新楼。
老沈住的是一套3间、50年代修建的简易平房,地面潮湿,竹泥墙壁,棚壁裂缝,是无厕所、无下水、无淋浴的“三无”房。老沈从1978年以来,在这里度过了12个春秋。老沈一家上有78岁的老母亲,下有7岁的小外孙。全家四代人挤在这个斗室里。每当工人搬进新居的时候,老沈总是到几家去祝贺乔迁之喜,唯独自己没有住过新居。他的心,全系在1.5万名工人的身上。1989年4月泸州的一场风暴,全气田遭到了严重灾难。老沈从成都开会连夜赶回泸州,驱车到井队指挥抢险救灾。老沈的模范行为教育着身边的干部。钻井一大队党总支书记,论条件可以分一套3居室的新楼房。有一次,沈国福对他说:“我们是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分房这类事情要往后靠。”简短一句话,他没有提出分房的申请。从此,这个大队出现了让房、退房的好风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