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0
第4版(要闻)
专栏:

  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
中共深圳市委书记 李灏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批准颁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迄今,深圳特区已走过了她艰苦而光辉的十年创业历程。这十年是深圳特区奠基的十年,创新的十年,发展的十年。十年间,深圳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
——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建造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到1990年10月底,深圳累计完成基建投资213亿元,开发新城区61平方公里,建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区、住宅区和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一座广厦林立,环境优美,交通发达,设施配套的现代化新城,在祖国的南疆迅速崛起。
——开辟了“外引内联”的途径,初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的格局。至1990年10月,深圳已同3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签订协议7481项,办起“三资”企业30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30.72亿美元,占全国外资直接投资的1/7。与中央40多个部门和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合办内联企业3900家,实际投入36亿多元。一个拥有电子、轻工、饮料、医药等30多个行业的工业体系正在形成,工业产品出口产值从1989年占总产值的58.4%提高到1990年的62.7%。1989年全市出口贸易总额21.7亿美元,跃居全国城市的第二位。
——高速度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特区的经济实力和应变能力进一步增强。十年来,深圳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47.8%,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69.2%,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7.3%,出口贸易总额年均递增72.5%,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递增59.9%。这样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
——提高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深圳已开始步入小康水平。今日的深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秩序稳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蓬勃兴旺的景象。
——初步发挥了“窗口”和“基地”的作用,为国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深圳引进、消化的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已经或正在逐步向内地转移;大量的经济技术信息,也通过这里向内地传递,促进了内地经济的发展。特区的一些改革试验成果,包括基建工程招标投标、建立外汇调剂中心、组建投资管理公司、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劳动用工合同制等,已逐步为内地所借鉴和推广。内地通过深圳特区转口贸易也不断增加。深圳还通过各种渠道为内地培养了一批经营管理干部、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提供了上百万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十年来,深圳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不断得到加强。法制、道德、理想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并取得积极成效。勤奋好学、积极进取、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在特区建设实践中培育起来的“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特区精神,正在成为人们开拓前进的强大动力。
深圳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关于“举办经济特区的政策,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
如果说80年代是深圳特区发展的初创奠基和基本成型阶段,那么90年代深圳特区将进入一个发展提高的新阶段。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继续当好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排头兵”,在2000年深圳将建设成为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科学技术比较先进的综合性经济特区和外向型、多功能的国际性城市,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窗口。具体来说,到2000年深圳要实现四个目标:一是率先实现我国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奋斗目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现在的水平;二是成为我国的重要出口创汇基地,人均出口创汇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三是成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试验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更大的贡献;四是努力使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地区。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深圳将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创造“深圳效益”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和大型项目建设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在前十年创造的“深圳速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出一个较高的“深圳效益”。
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信心满怀,将以更加高昂的热情,鼓起更高的干劲,去创造深圳美好的未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