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的几点意见——同出席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工作会议的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1
第1版(要闻)
专栏: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的几点意见
——同出席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工作会议的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李瑞环
1990年11月9日
我这次来沙市主要是和大家见见面,听听意见,没有准备讲话。没有准备讲话,主要是因为这个题目很大,究竟应该怎样讲,我还没想得很清楚。我认为,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一个十分重大而又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年初我到福建三明去,就同福建省的同志商量,希望大家比较系统地研究一下。这次会议主要是研究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问题,对此,徐惟诚同志讲了系统的意见,我没有多少新话可谈。昨天,我看了你们的简报,同王忍之等几位同志交换了一下意见,也找参加会议的个别同志进行了交谈,刚才又听了同志们的发言,受到一些启示。现在,我有感而发,讲几点看法。
第一,谈谈对这几年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看法问题。我认为,这个会是重要的,开得是好的。从三明会议至今已经六年了,在这六年中间,我们国家发生了许多事情,如1986年的学潮,去年的严重政治风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关。有些问题尽管发生在党的个别领导人身上,但对精神文明建设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大趋势的推动,由于各地党委和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由于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深得人心,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还是相当活跃、卓有成效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突出了,人们开展活动的自觉性提高了,成绩也就更显著了。现在尽管环境卫生、文明礼貌、社会风气等方面问题还不少,但是出去跑一跑,当地干部、群众常常会高兴地告诉你,他那里变了。天变得比以前青了、亮了,地变得比以前干净了、绿了,马路比以前宽了、平了,人的衣着比以前讲究了、漂亮了,说话待人比以前文明礼貌了,等等。所有这些变化,人民群众是承认的、高兴的。如果说对一些问题如净化、绿化、美化前几年还有点争议的话,现在多数人都认可了。这几年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经验不少,会议上许多地方介绍的经验,都是非常可贵的。比如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军民、警民共建和工厂与区、街共建等共建活动,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等文化活动,都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提高的表现,都是大得人心的。再比如,环境卫生几乎都是承包,或者是单位门前承包,“各扫门前雪”;或者是某一路段由一部分人承包。广东、福建以及沙市等许多地方,比较干净,他们的一个共同做法,是注意地面特别是道路和庭院的覆盖,或软覆盖或硬覆盖。软覆盖就是种草、种花,硬覆盖就是修砖地面或柏油、水泥地面。没有覆盖到处露土,不下雨是“扬灰地”,一下雨是“水泥地”,很难打扫干净。国外的经验,树穴也要覆盖,有的用石头子儿,新加坡用特制的砖,砖上有透水洞。我们有些城市地面老搞不干净,不一定是不卖劲,原因之一是缺乏覆盖。总之,这几年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成绩是大的,经验也是多的。
这些年来,从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起,许多同志为了建设精神文明,做了大量的工作。对于这些同志的工作,必须予以肯定和理解。对于他们创造的经验,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推广,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创造新的更大的成绩。
第二,谈谈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问题。大家知道,现在中央和地方都在讨论酝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八五”计划和今后十年的规划。今年九月,中央开了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党政一把手座谈会,主要是研究这个规划的基本思路。中央集中与会同志的意见作了修改,又把稿子发到各省、区、市进行讨论。现在讨论的意见又都报了上来。中央将根据大家讨论的意见作进一步修改,最后召开中央全会讨论通过。今后的十年,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的十年。这十年经济建设搞得如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乃至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大家知道,我们党曾明确提出,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以1980年为基数要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今后十年的战略目标不只是一个数量问题,还有一个质量问题,不仅有一个物质文明建设问题,还有一个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比如说科学技术达到什么水平,社会文明达到什么程度等等。在向这个目标进军的道路上,我们会碰到许多困难和矛盾。不但要解决当前的经济困难和今后的经济发展问题,而且还要在这十年的过程中,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摸索出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子,为下一个世纪的继续发展奠定基础。我说这些,不是要我们这个会议来研究国民经济问题,而是说,在实现这样一个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在思想战线工作的同志要认清自己的地位和担负的任务。一方面要自觉地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积极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本身也要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有一个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或者说与经济目标相匹配的五年或十年规划。叫规划也行,叫设想也行,单写一本也行,列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也行。我个人认为应该有这么一个东西,中央应该有,各省市、各地区也应该有。理由有四条:
其一,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建设又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可以断言,没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最终还是搞不上去。单就如何给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以更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支持来说,目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究竟怎么搞?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具体怎么样结合?再比如说,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都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强研究,都需要有一个总体设想和安排。
其二,是精神文明建设本身的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既有软件也有硬件,许多建设内容必须有一个载体,必须有一些物质条件,必须有一定的经费支持。比如说,扩大电视、广播的覆盖率,发展和充实图书馆、文化馆、科学馆、少年宫等等,更不要说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科学研究,出版马列主义的重要著作和优秀学术著作,都是要花钱的事。刚才还有同志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得不错,但是有些较大规模的编纂项目,没有钱就实现不了。我过去讲过一个意见,凡是好的,我们提倡的书或戏,而经济上有困难,都要给予经济支持。怎么支持,支持什么,是钱是物,支持多少,五年多少,十年多少,都得有一个总体的计划安排,并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计划之中,否则经费就没有来源。有些事没干好不是钱的问题,有些事没有干就是因为没钱。我看过故宫一个仓库,房子很破,但东西很多,几万件瓷器,有的是无价之宝,有的一件就值上百万元。故宫的同志说,要是发生大地震,就全报销了。看完之后,我非常感慨。可是修文物库房、修复古建筑是要花大钱的。我对文物局的同志说,你们写一个报告,共三条:第一条,请求中央拨款,一年增加2000万元;第二条,允许门票提价;第三条,如不批准,很难负责。我拿着这个报告又写了一封信,找有关领导同志商量,最后同意门票由五角钱提到三元钱。每年参观故宫的人大约1000多万,一年就可增加2500万元。有了这笔钱,故宫的修缮费就有了保证。陕西华清池是唐明皇、杨贵妃沐浴的地方,谁都说重要,可是原址挖出八年了没有整修,唐朝的木门,在水里泡着,风吹雨淋,寒冬酷暑,再过几年,就什么都没了。不修,主要是没有钱。我把建筑师找到一起,商量了一个意见,提了一个仿唐建筑的方案,他们说要1000多万,我说二到三百万,国家文物局、国家旅游局、陕西省共同分担。前些时候我去看,修得很好,总共花了300多万。当前,我国资金比较紧,我们要体谅国家困难,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办一切事业的方针,但总还是要花一些钱。要有一个总体规划,有一个单子,就可以逐步实现了。我在天津时,剧团没有地方排戏,没有地方演戏,我说你们规划一下,要做到一个剧团一个剧场,结果几年就补齐了。你没有一个规划,说要多少钱多少钱,很难办。
其三,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地存在着,精神文明本身就是我们的一个战略目标。这个目标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教育文化建设等非常广泛的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构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体。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中,这个统一体与物质文明建设要做到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必须有一个总体规划。例如要切实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渗透到各个方面,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让人们在为现代化事业和为工作目标奋斗的过程中,在实现个人爱好和个人追求的过程中,在高高兴兴、喜闻乐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这是一项重要、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为了宣传他们的道德,采取了许多办法,比如《三字经》、《千字文》、《道德经》、《女儿经》、《神童诗》、《治家格言》等等,搞得通俗易懂,妇幼皆知,乃至说书、唱戏等等宣传的都是它那一套。相比之下,我们的工作深度就差得多。我们从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理论、道德宣传工作的队伍,可能是全世界最庞大的,我们是执政党,人、财、物、设施、阵地都在我们手里,只要我们有一个好的规划,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就完全能够做好这件事。
其四,也是进一步解决“一手硬、一手软”的需要。一个好的规划,既表明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态度,又表现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也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没有规划,也就没有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措施,很难不犯“一手硬、一手软”的毛病。应当说,一年多来,“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在思想理论上,在社会环境上,在实际工作上,精神文明建设开始有了新的转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从与今后十年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相适应来讲,从进一步解决“一手硬、一手软”的现实问题来讲,仍然存在着不少差距。有些事,如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建设,“扫黄”,除“六害”,即使我们已经做了,并且做得很有成绩,但从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要求来看,仍然显得比较薄弱、比较零碎,存在着说得多、做得少的问题。要改变目前这个状况,如果没有一个总的本本,一个总体的、科学的、使人信服的本本,“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仍然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且很难避免不再出现反复。
以上四条理由说明,中央和地方都要有一个与经济建设规划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并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只有这样,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才能有计划地进行,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得到保证。
第三,谈谈精神文明建设《决议》问题。在福建,在其它一些地方,还有这次会议简报和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都提到了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许多同志认为,这个《决议》是一个好文件,只是因为前几年中央主要领导人出了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也不怎么提了。现在大气候变了,从上到下都强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决议》应该有个明确的说法。我理解大家的心情。要我说,从组织原则上讲,《决议》是中央全会通过的,是在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导下,总结历史经验,经过反复讨论形成的,是群众路线的产物,是全党智慧的结晶,十三大通过的报告也是予以肯定的,以后的中央全会没有对它提出否定的意见,它应该仍然有效;从思想内容上讲,《决议》所阐述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的关系,现阶段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道德建设上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对历史传统的批判与继承的关系,民主与法制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中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基本观点,现在仍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个人认为,在思考和设计今后五年、十年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或大体设想时,在大的方面仍然可以遵循《决议》的基本精神。
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指导,比较系统地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并作出专门决议,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决议》的基调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决议》强调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必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这就确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做了科学的规定。《决议》提出,“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而丰富的内涵。
《决议》强调指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这既指明了指导方针的三方面内容是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也同后来概括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完全吻合的。精神文明建设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有力地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防止种种迷失方向的危险,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用几代人的努力建设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决议》提出一切着眼于建设的观点,并具体地概括为四个集中:“把注意力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上来,集中到满足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上来,集中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上来,归根到底,集中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来。”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一切着眼于建设的本意,就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各部门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集中到建设上来,这个建设,包括着眼于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也包括思想文化部门的工作,如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教育、科学、卫生等也都要着眼于自身的建设,着眼于自身的发展和繁荣。着眼于建设,当然包含着遵循党的基本路线的必要的思想斗争。《决议》还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并且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政治含义作出了确切的规定。我认为这些思想,在当前也是非常重要的。
《决议》还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从我国国情、人们的觉悟程度、社会的经济状况出发。在道德建设上,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连结和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起向上,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普及和提高教育、科学、文化,也要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情况各有不同。所以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设想,对不同地方要求也不能完全一样。要既想到需要,又想到可能,与经济实力相适应。
当然,《决议》里还有许多内容,提出这么几条,意在说明,这个文件的基本精神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这里必须强调指出,从1986年9月《决议》制定到现在已有四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有了新的实践、新的经验。同时,我们在前进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新的困难,特别是去年发生了北京政治风波。世界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国际反动势力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社会主义遇到了新的挑战。去年平暴以后,邓小平同志有若干重要讲话,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想工作、理论工作、文化工作、教育工作、科学技术工作等方面又有许多新的重要的精神,这些,对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在考虑精神文明建设总体安排时,必须认真研究这些新的情况,新的精神,切实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第四,谈谈机构和领导问题。会议简报和刚才同志们的发言都提出这个问题,要求我讲讲,起码要有个态度。说实在的,这是我不愿意讲和很难讲的问题。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应该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领导机构。就中央来讲,正因为这个问题特别重要,涉及的方面太多太广,目前很难一下子成立一个全国性的领导机构。精神文明建设既有虚的,又有实的;既有软件,又有硬件;既有思想道德,又有教育科学文化;既有属于党中央管的,也有属于国务院管的。这个统一的机构放在哪儿,很难设计。但我认为,地方有所不同,可以设个机构。这个会是否可以明确这样一个精神:中央怎么办,我们回去再说,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置本地方的精神文明建设机构。机构叫什么名字,设多大摊子,给一个什么级别,中央不作硬性规定。上下不强求一致,左右也不要求看齐。就开这么个口子,中央既不另给钱,也不另给编制,各地方自己去调剂。据我所知,精神文明所涉及的部门有的是有钱的,有的是有人的,有的既有钱又有人。我们要善于利用现有的人员机构,把力量组织起来,协调起来,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轨道。
总而言之,第一,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应该有个机构;第二,告诉大家,短期内中央很难成立这个机构;第三,同意地方设这个机构;第四,设一个什么样的机构,由地方党委和政府自己定。机构问题,就讲这么四句话。
还有个领导工作和理论研究问题。领导和机构不能简单地等同。办事机构上面应该有一个领导小组,或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一类的领导班子。我的看法,办事机构可以小一点,但领导班子的规格应当高一点。小班子办大事,一靠道理正,二靠后台硬。道理正就得人心,群众就支持。后台硬,有难办的事,可以进行协调,就能得到支持。实际办事的人,一般不要给领导添麻烦,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惊动领导。能否得到领导的支持,这里面有一个领导本身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问题,也有一个下级做上级工作的本事问题。福建省委的负责同志提出要加强研究工作,准备搞个研究室,出一本刊物,专门研究精神文明建设深层次的问题。我觉得很有必要搞一个研究性质的摊子,从理论上研究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机构放在哪里,或者放在党校,或者放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里边,或者放在一个什么别的单位,请大家回去商量商量。
最后一点,希望同志们回去以后,把会议精神向领导汇报一次。通过认真传达贯彻这次工作会议的精神,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重点,多办实事,把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开展得更好,搞得更加活跃。我相信,如果能把这次会上介绍的经验,同本地区的情况结合起来,加以推广,精神文明建设一定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同时,也希望大家想一想今后五年、十年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问题。总之,总体规划要想着,手底下别闲着,该干的要干着。今天就讲这些,供同志们参考。
(原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1991年第1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