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走出武当山——二汽襄樊基地巡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1
第2版(经济)
专栏:

  走出武当山
——二汽襄樊基地巡礼
本报记者 林钢
“有新闻报道说:这是亚洲第一。不能那么吹。在国内,目前这是唯一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建设起来的、功能比较齐全的汽车综合试验场。比起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
听完场长介绍,我就坐进试验车。司机说,我为你减速行驶。我说,不用,按规定速度开。车便在试车道上回旋往复地奔驰。卵石路、搓板路、扭曲路、波形路、坑洼路……最长的一段叫比利时路(外行人看来就是我国内地乡镇常见的石头路)。据说25万块花岗岩石块,代表着25万个数据,听起来真觉得玄。我使劲扶住仪表板,仍稳不住自己的身子。时而大摆度地左右摇晃,时而上下强烈震颠。坐汽车遇到“坏路”的各种滋味在长期记者生涯中都曾经历,但集中在22分钟内尝个遍,却是头一遭。然后,试验车驰入高速环形跑道,顿觉心旷神怡。仪表显示:车速140公里。
这里是第二汽车制造厂的襄樊基地。
二汽厂址选在鄂西北武当山区的群山环抱中。80年代初,二汽制订了到世纪末实行“三级跳”的宏伟发展战略。这第二级跳,就是在巩固大本营的同时,走出武当山,建设襄樊基地。
“由于采取了缩短战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襄樊基地是集中在一个五年计划内基本建成的。”基地管理部主任王文德这样对记者说。这的确是一个漂亮仗。二汽人把这归功于中央的正确决策。
襄樊基地的最初规划是在难忘的1984年编制的。那一年,全国“热”气腾腾。二汽制订了翻番计划,五年间要把汽车产量由10万辆,翻番为20万辆。国家已经批准投资25亿元。
然而,历史在其演进过程中又一次听到了“经济规律”这位智叟敲响的警钟。进入1985年,形势骤变。国务院一年里4次召集省长、厅长们进京开会,党中央也举行了党代表会议,决定贯彻调整经济的方针。二汽领导冷静分析了市场情况、筹资能力、技术进步水平,果断地调整了计划,将汽车产量下调为15万辆,投资减为14亿元,显示了大企业集团的高度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
“如果不按中央部署调整计划,你今天来这里看到的,可能还是一片工地,到处是胡子工程。”王文德说:“而现在,我们已基本形成综合生产能力,马上可以由投入转为产出了。”
冲出山沟,走向辽阔的中原大地,当然不是工厂搬家,也决不能是老基地的翻版。二汽厂长陈清泰在干部动员大会上强调:“襄樊基地在企业改革方面要迈出大步,从诞生之日起就坚定地推行三层次公司型管理体制,每个专业厂都要努力办成现代化工厂的样板。”
他说,过去,国家定计划,给材料,完成生产任务交给国家就完事。现在,二汽的原材料78%靠自筹,产品销售73%通过市场调节。面向市场,面对国际,企业的效益主要靠经营。实行国际上通行的公司型管理是必由之路。
三层次公司型体制,简而言之就是:把决策权、投资权集中在总厂,这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设立各个事业部(襄樊基地是区域性管理部,相当于事业部),是利润中心,负责经营。第三个层次,专业厂,要彻底转变为成本中心。
三层次管理开始把厂长真正“解放”了,这是襄樊采访获得的最大新闻。新体制框架已初步搭起。首先是财务集中,不允许总厂下面出现“酋长国”。其次是,生活集中统一管理。盖职工宿舍、分房、办学校、托儿所、医院、商店这些事,统统由实业开发公司来管。专业厂厂长不再承担“管社会”的职能,集中精力抓生产管理。
我注意到,襄樊基地的一大特点是基础设施超前建设。今后,建一个厂就可以开工生产;再建一个厂也能很快产出效益。“八五”,他们可以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上轿车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