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陕甘宁革命老区经济稳步发展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0%的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1
第4版(要闻)
专栏:

  陕甘宁革命老区经济稳步发展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0%的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
据新华社西安1月10日电(记者田舒斌、卜云彤)80年代,是陕甘宁革命老区工农业生产迈上新台阶的10年。记者实地了解到令人欣悦的数据:1990年,这个老区的600多万农民人均占有粮食近400公斤,实际纯收入预计可达340多元;地方工业总产值可达20.5亿元,比1978年增长6倍多;90%左右的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不少农户开始过上富裕生活。
陕甘宁老区包括陕西省延安、榆林两地区和咸阳、铜川部分村镇,甘肃省的合水、庆阳、环县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县,共有37个县(市)。1978年时,农民人均纯收入仅50元,口粮只有150多公斤。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这片古老的黄土地开始苏醒。以延安地区为代表的陕甘宁老区首先大面积退耕还林还牧,豁然释放了黄土地的潜在能量。近10多年来,延安、榆林两地区植被覆盖率分别由原来的15%左右增长到37.4%和30.1%,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陕甘宁老区各级党政部门近10年来工作的主旋律是重视农业,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投资,让农田基本建设和科技兴农唱“主角”。1984年以来,陕甘宁老区粮食总产在正常年景基本稳定在14亿公斤左右。延安地区粮食生产连续6年大丰收,农民人均粮食460公斤,终于实现了周恩来总理1973年视察延安时提出的粮食翻一番的愿望。
陕甘宁老区还卓有成效地在旱原区、丘陵沟壑区、沙区及土石山区重点开发了烤烟、果品、养羊、薯类四大主导产业,使一些农村开始形成多种经营的规模效益。
陕甘宁老区瘠薄的黄土下潜藏着令世界瞩目的煤、石油、天然气等丰富资源。陕甘宁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已明显改变。煤、油、卷烟、毛纺、皮毛加工、盐化等产业迅速崛起,现已形成年产煤炭1000万吨、石油55万吨、石油加工65万吨、毛纺1.3万锭和卷烟40.5万箱的生产能力。西(安)延(安)铁路1991年底将建成通车,然后继续北延至榆林、神府煤田。
陕甘宁老区的发展变化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扶持。建国以来,国家已在这里投资18亿多元,并给了一系列注入活力的放宽搞活、休养生息的优惠政策。这个老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为改变贫困面貌奋发图强,苦干实干。90年代,他们将凭借能源基地建设的东风,稳步实现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