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国情”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1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征文

  “国情”辨
赵险峰
“适合中国国情”,已成为近年国内一些人办事时挂在嘴边的时髦语。但前些时听到的一件事,使我觉得有必要对“国情”之辞一辨。
据报道,承办今年首届世界女足锦标赛的某省有关部门曾向国际足联报去经费预算,国际足联以其“人多、车多、宴会多”未予批准。有意思的是,对国际足联“尽量节约开支”的意见,主办者则认为“精神可嘉,但未必符合中国国情”。
这真叫人“坠五里雾中”。主张节约不符合中国哪样国情?当今中国国情又是什么?查以往世界性足球大赛历史,举办国大多数都很富裕,但仍精打细算。国际足联据此提出意见,竟被认为不合中国“国情”,那么当今中国是富甲天下了吗?
事实显然不是这样。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尽管我国经济有了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但由于底子薄、起步晚、人口基数大,至今在经济上还无法与那些发达国家比富。按此看,国际足联提出的节俭办赛的意见很适合中国的国情,为何主办者又说它不适合中国国情呢?原来,他们说的是另一类国情:我们办事,组织机构历来“阵营强大”,“部门齐全”,工作人员自然要多;目前既然尚无随叫随到,准时提供服务的专业交通公司,只能多配专车;作为“礼义之邦”,“有朋自远方来”,不宴请一番,有悖于“礼”,宴会当然也不能少。于是才有此“三多”。
细想,主办者所说的这些也是实情。但此亦国情,彼亦国情,哪个是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我以为还是前者,即中国还是一个没有彻底摆脱贫困落后面貌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基本情况在短时间内还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它是我们办一切事业都不能回避和忽视的基本前提。只有适应这一国情,改革创新,艰苦奋斗,勤俭兴业,我们的事业才能办得于国于民有益。至于后者,虽也是现今国内的实情,但它所反映的却是应予革除的弊病或旧俗,对这类“国情”,我们在办事业时,虽然也要给以正视和考虑,但必须是抱着积极的改造的态度来对待,而不是消极地迎合和适应。
同是“适应国情”,看似“差之毫厘”,实则“谬以千里”。前者真正体现和贯彻了小平同志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者却是在曲就时弊,因循旧俗。这个带有根本性的区别,在我们谈到“国情”时,是应当慎重思之、慎重处之的。
去年,我国成功地举办了亚运会,以较少的钱办了别的国家要花很多钱才能办成的大事,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个宝贵的经验,我们不应该忘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