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黄河涡纹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1
第8版(副刊)
专栏:

  黄河涡纹石
吴恭让
黄河九弯十八拐,我们的哨所正好在中间的弯拐上。戈壁哨所虽说条件艰苦,我们却尽情享受着黄河赐予的极大乐趣:暮看瑰丽的落日,夜听汹涌澎湃的涛声,夏天嬉荡古老的羊皮筏,秋季垂钓金红的大鲤鱼。特别是洪水过后的第一场秋雨,把被巨浪从滩底冲卷起来的卵石洗刷得光洁晶莹,好像濛濛秋雨把繁星灿亮的灵魂一一传进了石头里……去年,排长的女朋友来度假,天天拣石头入了迷,走时竟把随身的衣服、录音机撇下,提上满满一袋子黄河石回学校。
我收集的黄河石,是从哨所外面的河湾上拣来的涡纹石。这种石头酷似人们常说的涡纹指儿,整个石头由一层一层漩涡般的石纹平铺而成。低头俯视,石纹大小有序,围绕涡心环环递进。水平看去,石纹层次分明疏密多变,有宽有窄,如带如丝。我曾拣到一枚鸡卵大的涡纹石,那密密匝匝的石纹竟有130多层。如果把它们放进明净的水里细心观察,你会惊奇地发现,有的形如依山盘旋的梯田,有的神似京剧中铜锤大将的花脸,有的像石击水天荡起的涟漪,一个圈儿套着一个圈儿地传递、扩散……
我对黄河涡纹石产生兴趣,是在刚刚入伍的时候。军事地形学中的高斯投影、等高线让我犯了难。班长拿出一块石头说:打个比方吧,这涡纹石好比一座山,涡纹线呢正好是这山上的等高线。我心里豁然开朗,激动地捏起一块涡纹石,就像太空巨人从地球上提起了一座万仞高山,山在手中缩小了,等高线分明了,一切都一目了然,一切都了若指掌。
一次去西安出差,怀着景仰之情参观了半坡村博物馆。在反映自然历史的地层剖面前,讲解员说,这厚度不一、颜色各异的地层都叫文化堆积层,是记录古代人类活动的直接证据。根据各层的包含物和迭压关系,可以确定遗址各层的文化内涵和相对年代。看着这重重叠叠的地层,不知怎的,我马上联想起了涡纹石那密密匝匝的纹带。这黄河里的石头不也映现了黄河悠久的文化内涵和相对年代吗?!进入另一展室,半坡人对艺术美的原始追求更引起了我的注意,兽牙、贝壳串成的颈饰手镯、石块砸磨的刀斧、黄土烧制的陶器无一不显示出先人的匠心和智慧。尤其是陶壶、陶罐、陶鼎、陶钵上颜色分明古朴粗放的彩绘,怎么与黄河涡纹石如此相似?那一道道彩色纹饰交替环绕穿织旋回,不正是放大了的涡纹吗?在这众多的原始工艺品前久久徘徊,我眼前荡漾出一幅幅这样的情景:洪荒时代的黄河两岸绿树葱茏,鸟儿在林中啼鸣,孔雀舒开了彩屏,群鹿悠闲地饮水……暮色中,披头散发的姑娘采摘野果,挑选最大最鲜的扔给河边制陶的少年,直露地表示爱情;月光下,兽皮遮腚的人们围着火堆手舞足蹈,欢庆围猎的丰收;朝霞里,袒胸露乳的妇女带着呀呀学语的娃儿在河湾里摸鱼拾蚌……先人们在极其简陋而又十分和睦的生活劳动中,萌发了原始的尚美意识,把天天见到的也认为最富于自然美的河水波浪纹、漩涡纹、石头的同心圈纹夸张地摹拟到陶坯上,由此开创了原始的彩陶艺术,萌生了新石器时代文化……出了博物馆,站在浐河之滨,从这行数汇入黄河的水声里,我仿佛听到了莫高窟的风铃、兵马俑窑场的欢呼、马可·波罗对东方文化的惊叹、“长征三号”火箭的呼啸奔腾……
哦,黄河,伟大民族的父亲!
涡纹石,父亲之河力与美的结晶,祖国文化银河中一颗颗古老而明亮的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