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吨粮“秘诀”在科技——桓台印象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2
第2版(经济)
专栏:

  吨粮“秘诀”在科技
——桓台印象之二
本报记者 任兆欣
在我国北方第一个“吨粮县”山东桓台,我们曾不止一次地问县领导、问普通农民:“粮食增产主要靠什么?”回答都离不开科技。县委书记赵奎则一口气说出了他们提高科学种田水平的“秘诀”:“村村办班,户户受训,一家一张明白纸,一户一个明白人。”去年全县10万多农户,受培训的已达12万人。
记者摄取了几组桓台科学种田的小镜头,它们都是近几年发生的真实的故事。
“种地要有新学问”
镜头一:
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李奎封一见面就对我们说:“农民对科学的态度变化,在我老父亲身上表现得最明显。他是种田老把式,远近有名的耧匠。原来最不信什么种地的新方法。”
1988年秋,桓台开始全面推广小麦精播技术,每亩只用六七公斤种子,比原来少了一半。
80多岁的李老汉下地转了一圈儿,回来就端起架式,训起当县长的儿子来:“麦苗那么稀,年前盖不上垅。一家两家没事,全县40万亩地,这么胡闹,要是少打了粮食,人家非找上门不可!”
等春天麦苗一起身,株株硕壮,李老汉笑眯了眼。夏季麦子大丰收,老人在事实面前心悦诚服,现在到处宣传:“种地非有新学问不行!”
镜头二:
前年5月,原农业部部长何康来到桓台,正是小麦灌浆、玉米下种时节。何康随意在一块麦田边停下车,与八里村一位正套种玉米的妇女攀谈起来:
“你种的麦子是什么品种?”“215953”。
“去年打了多少公斤?”“500多公斤吧。”
“今年怎么样?”“长得比去年好。”
何康见她正给玉米下底肥,接着问:“给玉米施些什么肥?”“100公斤氮肥,20公斤钾肥,还有些微肥。”
同农业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老部长感慨不已。
仅仅是两年之前
镜头三:
采用良种,合理密植,是玉米高产的主要途径。1988年夏,田庄镇高楼村一位60多岁的老汉,听说儿子要搞玉米密植,把每亩3000棵增加到6000棵,竟跺着脚喊起来:“种了一辈子庄稼,没见过这么干的!这哪叫种地,长出来的玉米还不跟苇墙一样?!”见儿子不听他的话,老汉气冲冲地拎着凳子,坐在地头上硬不让儿子播种……
镜头四:
1988年,桓台开始对农民系统培训,县科技人员分片包村办培训班。可是来听讲的人却寥寥无几。为了招来人,有的村委主任就在喇叭里放开嗓门吆喝:按时参加的,奖励毛巾肥皂,不来的罚款、增加义务工。索镇几个村的招儿更绝,干脆把动员听课的任务交给了小学生。谁的家长去了,就奖谁一支铅笔。为了荣誉,孩子们就回家软磨硬泡。有的家两个孩子,硬把父母都拉到了会场。
高产之后
镜头五:
科技副县长王梅元有一次在唐山镇贾家村讲小麦全蚀病的防治。一位大娘越听越入神,临了竟拉住老王说:“人家的麦子都打四五百公斤,我的麦子得了全蚀病,才打了150多公斤。你刚讲的在理,你给我写写,上哪儿买农药,怎么用。”过后又问老王住在哪儿,说她闺女是娄子村的,麦子的全蚀病也挺厉害。
过了几天,大娘的女儿赶集时,果真找上了门,向老王学了不少防治麦病的办法。
镜头六:
庄秀美是县农业局的总农艺师,这位50多岁、泼辣能干的女同志讲课很受农民欢迎。
前年夏天,老庄在果里乡东义和村讲配方施肥,屋里屋外挤满了人,可天忽然下起雨来,雨声盖过了讲课声。她以为大伙准得散,可没想到一个人也没走。屋里挤得更满了,屋外有的人上了粮食垛,有的站在房檐下。课讲完,雨也停了,好多人却围着老庄不走,告诉她自己的地是什么情况,问怎么办。课讲了1个多小时,提问却用了两个多小时。
我们在桓台采访的最后一个人是崔若立。这位山东农大毕业、最早进行小麦精播试验的农艺师意味深长地说:“要提高科学种田水平,最终要靠广大农民掌握实用技术。这两年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技术培训和指导上,事实证明这步棋走对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