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我的角色是‘公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

  “我的角色是‘公仆’”
本报记者 陈维伟
现如今,咱们村是“门缝儿里吹喇叭——名声在外”。村民们拆掉土坯房,一户接一户住上带庭院的小洋楼,什么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机、太阳灶统统进了农家。改革之年,咱留民营又成了全国第一个“生态农业村”,这还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式承认的呢。
二十年前,咱留民营可是穷得叮当响哟,有句话叫“开春白茫茫(净是碱),夏季水汪汪,秋后不打粮”。全村六百多口人,每年要吃国家返销粮十万公斤。由于穷,村里很多人说不上媳妇,百十来个男劳力竟有三四十个打光棍。遇上雨灾,为填饱肚子,很多人投亲靠友出外打短工,留民营成了“流民营”。
馅饼没有从天上掉的;留民营的变化是党员干部带着大伙儿甩开膀子奋斗出来的。当干部,首先自己要带头干;当支书,也不能光支使别人。自打我二十年前任村支书以后,在留民营,我的角色就是“公仆”,像老黄牛一样,是拉套的。
记得刚上任那阵,“文革”还没有结束。那个时候,生产抓多了是要冒风险的。曾有几次,我们开会布置生产,下边就有人喊“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好心人劝我见好就收,免得挨整。但我是党员,是党支书,怎能眼看着乡亲们受穷呢?当时我想,就是豁出命,也要带领大伙儿把生产搞上去,过上好日子。其实,全村老老少少谁不想富起来?咱们当“公仆”的就要想群众所想,干大家盼着干的事,还要敢挑这个头。我们带着大伙儿制定了发展集体经济的规划。作为带头人,我给自己立下一条:哪里困难大、任务艰巨,就在哪里干。修渠、挖河、打井、平地,我都和社员一起干,从没落过后。其他干部也都是拚命干,忙起来总是几天几夜不下岗,渴了喝口机井水,饿了啃块凉饽饽,困极了就倒在麦秸、稻草堆上打个盹儿,一班儿又一班儿带着社员干。我们感动了“上帝”,赢得了全村群众的拥护。
人心齐,泰山移。经过艰苦创业,留民营甩掉了穷帽子,走上了富裕路。接着我们又成功地搞起了生态农业,使留民营的发展更上了一个台阶。
留民营富了,富得流油。带领大家拚命干的党员干部们,是否该捞一把了呢?我认为,党员干部何时何地都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哪里有“公仆”去贪占“主人”便宜的道理?为维护集体利益,我经常公开讲:党员、干部拿了集体一把草,群众就可以成筐背;党员、干部拿了集体一块砖,群众就可以整车拉。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唱这调儿,留民营的党员干部,没有一个贪占集体和群众便宜的,更没有一个受贿赂的。我是村支书,这方面更得从严要求。前些年,国家在农村招工,我也有适龄儿女。在支委会上我提议:干部子女不安排,拣村里最困难户的子女去。因为当时穷,把干部子女留下来改造穷窝窝,群众很佩服。紧俏商品凭票供应,我没要过,村里党员干部也没有一人伸手要的,全留给群众。上边给了民用木材指标,我们干部从不私留私分,而是分给群众,我家打家具都去买高价的。村里部门多了,行业多了,我们主要干部没有一人依仗权力安排家属、亲戚的,没有出现一个“特殊公民”。
我已年过半百,在有生之年,我理当给留民营留下一点“带痕迹”的贡献。“为官一任,造福于民”嘛。当然,共产党的干部不是“官”,是“公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