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今日金田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2
第4版(要闻)
专栏:

  今日金田村
本报记者 蒋耀强
金田村,一个令人难忘的地方。
140年前,不屈服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的太平天国儿女,在这里拉开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序幕。
金田村位于紫荆山脚下,浔江和大藤峡在金田村前面交汇。鸦片战争以后,洪秀全从汉东来到金田村,与当地壮民韦昌辉、冯云山等人创办“拜上帝会”,开展反帝反封建宣传。而今,太平天国宣誓起义的古营盘、拜旗石、“三界庙”指挥部等遗迹尚在,前来观光寻访古战场的游客络绎不绝。
眼下虽已寒气袭人,但在金田村,农民正在埋头挖淮山、砍果蔗,屋前屋后,男女老少忙着晒淮山、谷物……
过去的一年,金田村又是个丰收年:粮食比上年增产40多万公斤,人均纯收入增加近百元,仅种淮山一项,农民收入就有200多万元。
一栋栋拔起的楼房耸立在记者的眼前。在这些新房中,有一座漆着淡红色的宽约5米的大门显得格外醒目。主人叫尹秀坤,她的爱人在镇食品站工作,自己带着老幼务农。她的家公蓝柏安怕我们闯进家中“露”了富,便把我们带到数十米围墙围住的果园里。
园中各种果树生机勃勃,杨桃树还挂着满树的果。老蓝眯着眼指着几株枝繁叶茂的龙眼树,自豪地笑着说:“我培育的‘金田大乌园’,亚运会期间还被送到北京展览呢。” 赞叹声中,老蓝变得谦逊起来:“我不算富,去年纯收入只有1.5万元,人均才3000多元。”
说话间,蓝柏安不知不觉地道出了“秘密”:“建了大门,以后有了汽车就可直接开回家了……”
金田村中,尹秀坤这样的农户,论收入只算中上,金田村的另一面——“贫困户”的情况怎么样呢?
孤寡老人林红江年近古稀,两个早已嫁出去的女儿已当了“婆婆”。老人又不善农事,粮食产量用村统计的话来说只有零点几担,生活困难可想而知。后来,村里的共产党员刘志江成了老人的联系户,出钱给老人买种买肥,还兼管老人的农活,情况一下变了。这几年,老人不但不要救济,还富足有余。老人感激地说:“还是共产党好。要不是大伙儿帮助,我早已化成岭上一堆泥了!”
村中一位老妇告诉记者:金田村的五保户,也已老有所养,体验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作为天国故乡的后代,金田人祖祖辈辈振兴家园,过“天国”生活的梦想,终于在共产党领导下变成现实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