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莫让沃土付水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2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与思考

  莫让沃土付水流
本报记者 郑德刚
面对一片片被剥去外衣的土地和一条条混浊的河流,有多少人为此而长叹,有多少人为此而四处奔走,高声呐喊!严酷的现实告诉人们,我们脚下这片立足之地正在被一点点地蚕食!
流失的不是泥沙,是“血液”!
不久前,当记者踏上浑莽的黄土高原时,第一次领略了扑面而来的漫天沙土。一位同行的干部介绍,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共有40多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土壤被夹带流入黄河的就有16亿吨,黄土高原现在很多地方差不多正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被剥蚀着。
黄土高原如此,占据着祖国半壁河山的长江流域又如何呢?在贵州毕节地区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部分与会者向记者介绍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已达50多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有20多亿吨,其中仅长江上游地区就高达15亿吨。
多年前,就有人发出这样的呐喊:长江有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实际上,不仅黄河、长江,珠江、淮河、辽河、黑龙江等一条条河流,也已失去了昔日的清澈。这些变化,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后果之一:据水利部介绍,目前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达数十亿吨,平均每年因此而减少的耕地在500万亩以上。近10年来,我国损失的耕地面积已相当于山西省的面积。陕西仅商洛、安康、汉中三个地区每年就减少耕地10万亩。辽宁从50年代到8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耕地27万亩。由于水土流失,贵州赫章县裸岩面积已从过去的30万亩增加到40万亩,平均每年增加5000多亩。
后果之二:水土流失使更多的沃土变得日益贫瘠。有资料表明:黄土高原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土壤养分,折合化肥每年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总施用量。辽宁朝阳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折合化肥上百万吨,相当于这个地区现有6个化肥厂年产量之和的9倍。陕西安康地区的500多万亩耕地因水土流失已有54%缺氮,76%缺磷。
后果之三:大量泥沙沉积河道、湖泊、水库和塘池,使不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本来具有调节生态功能的一些江河湖泊,变成了威胁人们的灾害源,各种灾害频频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的陕西秦巴山区,近些年几乎年年发生洪灾,其中1981年和1983年两次洪灾就造成了20多亿元的损失。据介绍,长江中上游9省每年因水、旱灾和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1981年四川一次大水灾便使57个县被淹,1700多万亩农田受害。深受水土流失之害的洞庭湖区,40年中已有28年有洪涝灾害,累计毁坏耕地900多万亩,受渍面积2300万亩,2000万人受灾,上万人死于非命。
流失的是水土,而留下的却是贫瘠。在全国现有的270多个贫困县中,有87%处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黄河流淌的已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连一位外国专家也曾发出这样撼人心肺的感喟,更不用说国内多少有识之士为此而奔走疾呼。
盲目索取,遭大地惩罚
建国4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初步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较50年代初并没有减少。1952年统计,水土流失面积150万平方公里,前不久刚刚结束的航空遥感普查证明,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大大超过150万平方公里。
多少人艰苦劳动取得的治理成果,却被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积所抵消。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似乎已陷入了一个令人头疼的“怪圈”之中。这个怪圈是什么?来自“黑三角”的警告也许能说明一点问题。
山西、陕西、内蒙古交界处的10个县(旗、市),因煤炭资源丰富而有“黑三角”之称。这个“黑三角”也恰恰处在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河中游地区。近几年,“黑三角”地区出现了一哄而上挖煤的风潮,大量的弃土弃渣被随意堆放或倾入河道,影响了河道的行洪能力。1989年7月的一场暴雨,使猛涨的黄河水因无法宣泄而回流达20多公里,淹没了两岸16万亩良田。据有关部门统计,自这里开采煤炭以来,平均每年给黄河多输沙土上亿吨,造成这一地区新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类似这种“黑三角”,当然不止一个。
据1986年的统计,山东省因开矿、采石,年弃矿渣、尾砂5000多万吨,直接流入和倒入河道、水库中的废渣2000多万吨,造成的土壤流失量3800多万吨,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2600多平方公里。自1983年以来,四川仅绵阳市因开矿、采石而毁坏耕地2270亩,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面积200多平方公里。湖南衡南县一处钨矿每年弃土石3万吨,使2700多亩植被被毁,11条渠道和27处塘坝淤塞,800多亩农田被水冲沙盖。
至于各地因修路、建厂以及人所共知的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面积,已无法计算。
为了生活的充裕,人们把手伸向大地,给她留下了千疮百孔。反过来,大地给人们以惩罚,人们再去治理。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但愿青山长在,绿水长流
一方治理,多方破坏;这边治理,那边破坏,这是水土保持工作所面临的最大、最难解决的问题。破坏在先,治理在后,宁可交“手术费”,不愿交预防费,使水土保持工作难以跳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为了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多少人熬白头发,多少人长眠黄河古道。“我不图什么,只图中华民族不再‘流血’。但照目前这种治法,我们的肌体就会日益枯萎”——一位多年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的专家如是说。
最难解决的问题应该重点解决,最难跳出的“怪圈”应首先逾越,否则,全国现有的18000多名水土保持工作者即使增加10倍,恐也无济于事,何况水土保持战线上人才的流失同水土流失一样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的状况表明,我们所面临的选择余地已经很小了:我们只有一个神州,要么让她继续遭到破坏,要么把生产建设同水土保持工作协调起来,让青山长在,绿水长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