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毋忘历史教训——写在“皖南事变”五十周年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3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毋忘历史教训
——写在“皖南事变”五十周年之际
叶飞
1941年1月,在中国东南的崇山峻岭中,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历史悲剧,人们称之为“皖南事变”。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同志为了揭露这一严重事件的真相,冲破了国民党当局的新闻检查制度,在1月18日《新华日报》“开天窗”的位置上,加印上亲笔撰写的题词和诗句: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如今,“皖南事变”已过去整整半个世纪,重温周恩来同志那饱含中华民族志士仁人悲壮情怀的诗句,使我深深怀念当年壮烈牺牲的新四军战友们,同时,也激励后人要永远铭记这鲜血凝成的历史教训。
(一)
“皖南事变”发生前,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新四军、八路军各部挺进华北、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不断袭扰、打击、牵制日军,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的迅猛发展,对华北、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日益扩大,不是欢迎和支持,而是恐惧和仇恨,千方百计地加以限制、打击。1940年秋,德、意、日三国结成军事同盟,日本为了称霸亚洲,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急于谋求结束中日战争,基本上停止了正面进攻,集中力量进攻华北、华中敌后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对国民党加紧进行诱降活动。蒋介石和国民党内的顽固派把这种形势看作大举反共的有利时机,为投降妥协做准备,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首先进攻八路军和华北人民抗日民主根据地,遭到八路军、华北敌后人民的坚决反击,击破了第一次反共高潮。但是,国民党顽固派并没有就此放弃其反动的反共政策,接着又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将其进攻的目标由华北转向新四军和华中敌后人民抗日根据地,首先在皖东、苏北发动大规模武装磨擦,遭到新四军自卫反击后,就着手策划袭击在皖南势单力孤的新四军领导机关和所属部队(事变发生时,驻皖南的作战部队只有6个团,新四军大部主力均在江南、江北敌后作战)。
1940年秋冬之际,国民党当局以何应钦、白崇禧名义,两次致电八路军将领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将领叶挺、项英(即《皓电》、《齐电》),诬蔑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敌后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人民抗日根据地为“不守战区范围,自由行动”,强令黄河以南八路军、新四军限期开往黄河以北。与此同时,国民党军事当局拟定了“剿灭黄河以南匪军作战计划”,增调部队,进行作战准备。12月10日,蒋介石密令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对江南匪部,应按前定计划,妥为部署并准备”。12月下旬,第三战区拟订了围歼皖南新四军的部署,以上官云相任总指挥,调集了第52、第108、第40、第144、第62、第79师及新7师约8万余人的兵力,包围在皖南的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设下陷阱。同时,蒋介石连续逼令新四军限期北移。他的阴谋是:如新四军不动,则以违抗军令的罪名加以剿灭;如新四军一动,则落入已设好的包围陷阱。国民党当局还有意泄露新四军即将北渡的消息和路线,使日军加紧对长江的封锁。面对国民党顽固派步步进逼的反共分裂活动,我党中央为顾全抗战大局,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名义,发出了致何应钦、白崇禧的复电(即《佳电》),历陈我军团结抗战、御敌保国、收复失地的事实,驳斥了何、白对我党我军的诬蔑和无理要求,揭露国民党当局妄图以内战代抗战,为投降妥协作准备的险恶用心。同时,申明了我党为顾全大局、相忍为国,同意新四军皖南部队“遵令北移”。随后,中共中央向全党全军发出紧急指示,号召以自卫战斗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争取时局好转,并要求华中军民紧急动员起来,为打破敌人进攻作好充分准备。
(二)
1941年1月4日晚,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共9000余人,由安徽泾县云岭一带出发北移,因遇大雨,部队于5日下午方到达指定位置。6日下午,北移部队继续向星潭方向前进,即与国民党军部队遭遇,发生交火。国民党第三战区立即命令第32集团军“迅速部署所部开始进剿,务期于原京赣铁路以西地区彻底加以肃清”。7日拂晓,当皖南部队分别通过各指定山岭时,遭到大批国民党主力部队的攻击。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军队早有预谋的进攻,新四军北移部队被迫奋起自卫,继续向星潭开进,但遭拦击,前进受阻,后改变计划向西南太平方向行动又遭阻击,折向西北,更遇强敌。至1月10日,各部队均陷入重围,突围接连受挫,被迫退到石井坑坚守。此时,叶挺军长挺身而出,指挥部队浴血奋战。他一面致电党中央表示:“上下一致,决打到最后一人一枪,我等不足惜。”一面致电蒋介石:“职奉命北移,到茂林即遭友军四面包围,弹尽粮绝。如委座认为新四军仍系抗战军队,而职仍系抗战军人,则恳立即命令友军解围。”然而得到的回答是:国民党军队集中了5个师的优势兵力向困守在石井坑的新四军余部实施残酷的向心合击。我英勇的指战员在叶挺指挥下殊死搏斗,多次击退敌军进攻。在阵地上,有的伤员躺着扔手榴弹,有的赤手空拳搏斗,有的用仅剩的一条腿靠墙支撑,用拐棍对付敌人,来一个打一个,展现了新四军指战员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面对数十倍于我的优势强敌,石井坑余部奋战至14日,终于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阵地全部失守。新四军皖南部队除约2000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下山谈判被扣留,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遭叛徒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中英勇殉职。
(三)
“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顽固派把反共活动推向高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表命令和谈话,颠倒黑白,反诬新四军为“叛军”,宣布撤消其番号,声称要将军长叶挺“交军法审判”。
面对这股猖狂的反共浪潮,中共中央在军事上进行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党中央先后向全国各界发表通电和谈话,披露“皖南事变”真相,全面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摧残抗日力量的罪恶行径,并提出解决“皖南事变”的12条办法,要求国民党当局取消诬蔑新四军的反动命令,严惩肇事祸首,恢复叶挺自由,释放被俘人员,停止反共战争,实行民主政治等。中共中央号召全国抗日力量以国家民族命运为重,粉碎少数民族败类的反共内战、准备投降卖国的阴谋。
“皖南事变”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在海内外引起极大的震动和反响,全国广大人民、各民主党派、爱国人士、海外侨胞和国际进步舆论,都群起谴责国民党当局制造内战、分裂抗战阵营的行径,同情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正义立场。宋庆龄、柳亚子、何香凝等著名爱国人士在香港发起抗议,并致书蒋介石,要他悬崖勒马。国民党内一些爱国将领对亲痛仇快的“皖南事变”也持反对态度。在国际上,苏联提出了抗议,英、美也不赞成蒋介石发动内战。唯有日本侵略军和汪精卫集团幸灾乐祸,拍手叫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由于我党的坚决斗争,在全国人民的声讨和国际舆论的压力下,国民党当局陷入孤立。1月27日,蒋介石发表谈话,诡称皖南事变“纯然是为整顿军纪,除此以外,并无其它丝毫政治或任何党派的性质夹杂其中”,力图掩盖事变性质,开脱罪责。蒋介石为摆脱政治上的孤立困境,邀请共产党参政员出席国民参政会,暂时收敛了反动活动。国民党顽固派挑起的第2次反共高潮,终于被击退。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同志为代军长,刘少奇同志为政治委员,加强了新四军的领导。新四军经过“皖南事变”的严峻考验,在新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华中敌后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和巩固了华中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担负起华中敌后的抗日任务。在长期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中,先后毙伤日伪军29.37万余人,俘日伪军12.42万余人,光复国土25.3万余平方公里,建立了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鄂豫边、皖江、浙东等8块抗日根据地。主力部队发展到21万人,地方武装近10万人。新四军艰苦奋战,为抗日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皖南事变”已经过去半个世纪,整个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要统一要富强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今天,在纪念“皖南事变”50周年之际,应毋忘历史教训。海峡两岸,海内外华夏子孙,都要以民族大义为重,共同为和平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