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奇迹是这样创造的——临汾铁路分局安全行车十年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4
第2版(经济)
专栏:

  奇迹是这样创造的
——临汾铁路分局安全行车十年纪实
新华社记者 李果 本报记者 颜世贵
这是一个奇迹,一个设备并不算先进的铁路分局,能够经历3650个日日夜夜的安全行车,这在中国铁路运输史上前未有,在世界铁路运输史上,也实属罕见。
成立于1971年的临汾铁路分局,前10年步履艰难,事故频出;后10年刮目相看,走出了一条安全之路。
临汾分局为什么能出现如此转机?这里既有事故的隐患,也有险性事故的征兆。上帝并没有为临汾分局铺设下平安的路,而是他们从过去血的教训中创立的《安全工作法》,将铁路安全运输,纳入了现代化科学管理的轨道。突出以人为中心,强化全员全过程的超前控制,事前防范,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
记者在这个分局的铁路沿线采访,听到不少令人感奋的事例。
这是发生在1988年8月6日的凌晨4点,灵石境内,大雨如注,山洪暴发,泥石流把冷泉站6股铁道全部埋没,淤泥高达两三米。刚从富家滩巡道回来的介休工务段领工员张建、工长刘寿长、工人张哲生,被这一情景惊呆了。一看手表,坏了,不到10分钟,由北京开往运城的373次客车就要进站了。他们二话没说,分头冒雨朝着列车来的方向和车站跑去,拚命地拦截。当列车紧急刹住后,距离埋没的铁轨,只差200米远。
巡道工这一行看起来平平常常,但责任重大。整天身上挎个包,拿根道尺,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按时按点,沿着铁路线检查每一个部件。一个巡道工,每天往返步行15公里多。成年累月同石子、枕木和钢轨打交道。有的工段在山区,与外界交往少,一些小伙子连找对象都成了困难。他们抱定:“宁愿吃尽千般苦,也不让事故出在我的手。”
担任列车乘务员的多是些年轻人,他们把安全运输看得比自己的婚姻大事还重要。373/374次进京列车女车长李秋仙,爱人也是位火车司机,两人你来我往时常不照面,以前靠留纸条联系家务事,现在改用录音机。李秋仙谈起这事,风趣地说:“我们值乘回家,头一件事就是打开录音机,听听亲人的声音,即使有些劳累也都忘在脑后啦!”其实,在列车乘务员中,何止这一家!
安全成绩的取得,这里也包含着家属的一半功劳。侯马车务段召开第一安全年庆祝会时,曲沃站扳道员王忠的妻子王玉梅,特地杀了一头大肥猪送到会场,她对大伙说:铁路安全,我家安全。我送这头猪一是祝贺,二是盼望迎来第二个安全年。说得大伙心里热乎乎的。
这些,只是临汾分局2万多名职工和6万多名家属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他们就是这样终年辛辛苦苦,人人都有一种自觉保安全的责任感。而分局领导又是把关心职工的生活,摆在了重要的位置,让爱从甜蜜和生活中流向职工的心田。几年来,不仅新建和扩建了幼儿园、托儿所和学校,改进了医疗条件,新建了一批宿舍,让5450多户职工搬进了新房,还投资了近千万元,解决了铁路线职工的吃水的困难,帮助各单位和工区小站,建起了480多处农副食基地。
人是有感情的,上下一股劲。像一块石子,一颗道钉,一根枕木,一条钢轨,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了铁路安全运输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