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黄土村变迁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3
第4版(要闻)
专栏:社会主义建设在农村

  黄土村变迁记
本报记者 罗茂城
在四川峨眉山下的夹江县,有个远近闻名的黄土村,旧名叫黄土埂。该村过去出名,是因为穷,当地歌谣云:“黄土埂,黄土坡,十年九旱穷人多;有女莫嫁黄土坡,免得日后受折磨。”
而今该村出名,则是因为它出人预料地由穷变富。因此,前来参观、取经的人很多,都想从中学到点什么。
论条件,黄土村并不好。
80年代初,贫穷的黄土村包产到户,好不热闹。黄土村党支部连续开了3天会。支部书记周殿鳌说,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刀法。我们黄土村人多地少,土地瘠薄,自然资源贫乏,全村有致富能力的农民不到10%。所以,我们黄土村应该依靠集体的力量,改变落后面貌。
党支部最后决定:集体固定资产不分,集体资金不分,集体农机不分。
黄土村农民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先后办起了玻璃厂、油脂厂、磷肥厂、汽修厂和电子元件厂等大小10多个企业。每个农户都有人在企业务工。
黄土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89年全村的工农业总产值达1017万元,比1979年增长了15倍;村民人均纯收入718元;产粮110万公斤,人均570公斤。昔日的茅草房全部翻为瓦房;绝大多数家庭购买了电视机、洗衣机等电器设备。全村固定资产由1981年的60万元发展到800多万元,近3年连续创税利100万元以上。
全村公共福利也令人眼馋,村民除农业税和水费由自己负担外,其余各项提留全由村上负担;全村一半以上的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全村小孩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免费上学;全村由幼儿到花甲老人和农户财产,由村上出钱办了保险,村里还买了一台稻麦联合收割机,当年秋收时大显身手,农民高兴地说:“弯腰弓背几千年,如今收割不用镰!”
现在,每到周末夜幕降临,村里男女青年便涌向村办舞厅。记者注意到,舞池虽不算好,但看到一对对刚放下锄把、铁锹的青年农民伴随着磁带乐曲,欢快地跳起“探戈”、“狐步”、“华尔兹”时,使人强烈感到黄土村变了。
黄土村干部认为,过去这里穷,一是穷在自然条件差,二是穷在自己没文化。因此,现在手里有了一点钱,首先想到的就是办学校。黄土村从1986年以来,先后拨款89万元,在村中心划出26亩地,新修了30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实验室和师生食堂。同时,按部颁标准,添置和配备了实验仪器设备,修建了正规化的大操场,办起了乐山市第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于一身的黄土村中学。
为了鼓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黄土村对学校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凡新调来的教师,由村上浮动一级工资;教师生日,村干部要前往祝贺;每年教师节,村里都要开庆祝会;每年对贡献大的教师,村上还要给予奖励。对全村学生,除免交学杂费以外,对考上大、中专的都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向家长赠送锦旗,给学校颁发奖金。
优惠的措施,良好的教学环境,吸引了大批教师争相前来,城里有的学生也倒流到黄土村。教导主任易老师自豪地对记者说:该校1988年9月开办初中以来,教学质量均获全县农村中学第一名。小学升初中的比例高达85%。小学的普及率、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专员彼得·唐柯先生来这里考察,对这所新颖、别致的乡村中学,给予高度的评价。
记者在黄土村采访中,不少村民都提到了村党支部、特别是支部书记周殿鳌的带头作用。现任村党总支书记、村长和玻华实业公司总经理的周殿鳌,今年49岁。这位从黄土地上爬滚大的庄稼汉,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他说:“我们光说社会主义好,群众还是半信半疑。我们只有为群众办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使他们得到实惠,他们才会喊共产党好。”
在周殿鳌的带动下,黄土村党员个个严格要求自己,村上要办什么事情,党员总是身先士卒。为了筹集修建玻璃厂的资金,80多岁的女党员易志珍,不仅动员自己的两个儿子集了资,而且还把自己平时积攒下来买棺材的230元也投给了集体。全村60名党员,人均集资比群众高5成,使玻璃厂按期破土动工。为修建磷肥厂,企业的27名党员,自愿在半年内只领生活补贴,以保证磷肥厂的顺利建成。
黄土村党员的模范行动,像无声的号角,激励着村民。村上决定办什么事情,群众一呼百应。现在全村尊老爱幼、移风易俗蔚然成风,并多年实现无计划外生育、无赌博行为、无私占耕地、无乱砍滥伐、无打架斗殴等现象,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文明、安定的社会环境。
去年,黄土村党总支分别被中央组织部、四川省委和乐山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周殿鳌则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党员,并先后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附图片)
上图:黄土村村办企业夹江平板玻璃厂的亭台、水池、回廊、花圃……
下图:黄土村新购的小型联合收割机在收小麦。 张致忠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