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从美国人的信心危机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4
第5版(理论)
专栏:读者纵论世界大势

  从美国人的信心危机谈起
孙毅
若非美国自己的报刊披露,身居异邦的人很难想象,美国人居然会发生信心危机。美国《华尔街日报》和全面广播公司新闻部作过一次民意测验,突出地表明了美国一些人对未来的期望发生的变化。此次测验表明:虽然63%的人认为他们这一代比他们父母那一代会比他他们富裕,但是却只有40%的人,相信的子女那一代会比他们富裕。本来,人类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会使人自然而然地形成这样一种信念,即每一代人都比上一代人生活得的更好。而统计对象中居然以上的人却得出这种逆自然规律的结论,这是令人深思的。当然,倘若这个结论只是由于普通的民众对未来的愿望充满了幻想而背离了现实,或者,仅仅是从自我消费的实利主义出以对经济决策者所的宣泄的一种不满情绪,那么,这是不足为奇的。但是,不仅仅是那些普通的民众,而且相当一些学者,甚至一些地位显赫官员们也时常地流露了一种忧患意识,对此,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发表的题为《美国的核心问题是信心危机》一文似可佐证。文中的言道现在美国人不公对未来丧失了信心,而且,“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国家, 似乎都对人、对社会共同体这个概念本身推动了信心”。
不仅如此,以3年前美国的一部畅销书《大国的兴衰》的作者保罗·肯尼迪为代表,在美国正掀起一场自50年代以来出现的第五次“衰落论”浪潮。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他们极少提及那些外部的冲击(如前几次他们大都 不时地提及50年代苏联的导弹,人造卫星,70年代的两次石油冲击和衰退恐慌),而是从美国自身的弱点中寻求根据。他们谈得更多的是美国的赤字,美国经济发展潜力的枯竭。 尽管他们回避了那些更深层次的背景,但这至少提示了美国人信心危机的渊蔽。
其实,只要是细读一下美国的一部美国战后以来的经济史,就不难得出类答案,这种信心危机不过是由于战后不久那种对未来经济前景的美好憧憬消失之后,蛰伏于美国人心中的那种潜意识的迸发。因为。当战后旧殖民体系的瓦解、食利国破灭的时候,当领事强大的经济力量,利用价格“剪刀差”攫取的超额收益日趋减少的时候,当那些自诩为“超级强国”的公民们迷恋着异国商标的商品的时候……在这样的时候,恐怕略有一些头脑的人都不能不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保罗·肯迪尼告诉大家,美国正以超出负担能力的方式生活,而迄今为止美国的政治体制却没有表现出任何能够扭转这种善的迹象。美国前商务部长彼得·彼得森甚至提出了述警告:“要在历史上同80年代的美国相似的国家……我们必须注意到那些历史上那些罕见的时期。那时,一国的庞大的经济可以在世界上借大量的资金而无需考虑生产效益,人们可以极容易想起来的步履维艰、赤字缠身和经济增长缓慢的实便例,那就是16世纪末期的西班牙,18世纪80年代的法国和20世纪年肛的英国。”
即使是匆匆归纳一下,那也会使人看出问题的严重性。而这又决非美国经济形势的分析家们绘制的印象主义图画。
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和财政使美国赢得了全球最大的债务者的称谓,不少人指出,这些赤字是美国经济地位衰落的不容辩驳的证明。因为,大举借债的资金并没有主要用于投资而是用于么人消费和政府防务开支,换言之,这种借贷并没有产生可以用来清偿债务的收入。因此,这种恣意挥霍使当事者预支了未来的购买力,啬了他们的利息负担,必将未来调动。另外,由于这种举债是以不断扩大的债务为前提,所以当它达到一定程度时,必将转向以破坏国民经济发展为主要作用的阶段。10负债的。也是对未来生活水平提高的最大的威胁。对债务所支付的利息负担的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消耗美国的收入,而且,愈是生产率的下降,这个总是就愈加显露(自1973年以来,美国生产率的增长率只有1%,而在1948—1973年则平均为3%)。
此外还有:技术衰败。美国《研究与开发管理》杂志曾指出,自1986年以来,美国高技术贸易荒地出现了赤字。教育危机。《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曾形象地描绘了美国这个高度现代化的车家大众教育的凄惨现状:每三个初中生有一个不能通顺地自己喜欢的工种,1/3的中学生看不懂菜单。据称,美国全国缺乏读、写、算技能的成年人目前至少有2300万人。他们不会填就业表,不会写信封。在谈到美国社会对正常教学的干扰时,教育界人士产生提出的一个问题是“美国目前有将近1/4的学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当然,美国国内也有持的异议的人,这些反“衰落论”认为,上述事实不能否认,但造成美国目前社种窘境的并不是由于美国经济的缺陷造成的,而是由于某种经济的政策的失误造成的。但难以理解的是,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在美国,这个高度“民主”、似乎人人可以进言的国家,为什么会容忍这种将导致或已经导致“失误的政策呢。
编者按
本期《读者纵论世界大势》专栏发表年轻学者孙毅的《从美国人的信心危机谈起》这篇短文,从一种新的视角观察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头号“巨富之国”的发展趋势,这对于人
作为参阅材料,本版又转载了香港《大公报》一篇描述美国金融危机的文章,此文是一位老同志推荐给本报编辑部参阅的,我们感到也很值得推荐给本报读者参阅,并借此机会开辟《海外文摘》这个专栏,欢迎各界学者推荐稿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