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针线包救出百吨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5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特写征文

  针线包救出百吨粮
梁峰 石钟陵
去年12月底,在中国海拔最高的火车站青海格尔木站。
隆冬的青海高原,银装素裹,滴水成冰,站台上,4位军人一边抽烟一边跺着冻僵的脚。他们是军需库勤务连常驻格尔木的4人军需物资接交组的一名军官和3名士兵,任务是将南方运来的主副食品移交给驻藏部队。
“呜……”23点40分,一列火车驶入货站。火车刚停,4人便攀上一节运粮车皮。排长蒋龙与押运员点数交接,其他人清查粮袋包装,发现破损粮袋,立即脱下皮手套飞针走线缝将起来。
军运室负责人欧伟告诉我们,大米从南方辗转运来,一路装卸运输,难免有破损散失。有时一袋粮漏散二三十公斤,为此上级规定,运到格尔木的大米允许有2‰的损耗,也就是说一火车皮军粮折耗在120公斤之内,接交组可以不负责任。
“不过,我们这几个兵却很‘苛刻’,提出了‘将每公斤粮交到部队’的口号,他们6年前就形成一个传统,人人自备一个针线包,个个练就一手在零下气温中飞针走线缝粮袋的本领。还准备了扫粮工具,随时将车上的漏散大米收集上交。”
说话间,上士梁如福从10米开外处大声招呼一名工人停止扛卸:他发现一袋大米漏出几公斤米。小梁迅速掏出针线和早剪裁好的黄布片,跪地运针,不到3分钟就补上了核桃大的漏洞。与此同时,战士杨学林、何宝则快速用手捧起大米放进脸盆。
蒋排长自豪地告诉我们,“我们每年要从针线包里抠出并上交成吨的粮食,从不要一分钱报酬。”
一次,兄弟库站接交组返川,托他们代为收发货一个月,结果,2‰的损耗指标没用一斤,还多出始发站250公斤大米。对方领导又惊奇又钦佩,亲自带人跟学3天,学他们的“针线包精神”。
军运室的同志介绍说:“这个接交组每年至少接150个车皮的火车,若每车皮以节约120公斤大米计算,6年已为国家节约108吨粮食了。”好家伙,够一个连队吃两年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