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上海惜粮新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5
第2版(经济)
专栏:

  上海惜粮新风
新华社记者 孙洪祥
时下,上海数以千计的工厂、学校、机关、部队出现了一股惜粮新风。
在伙房,一包包面粉用光了,大师傅们翻过口袋再轻刷一遍,又得100克面粉;在食堂,一张张桌面上再难发现白花花的米饭、无馅的包子;在粮食储运单位,杜绝野蛮装卸,勤扫地脚粮,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在工业用粮企业,革新挖潜广找代用品的活动如火如荼。
这股惜粮新风,来自去年以来全市上下开展的宣传教育工作——从报告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到表彰会,从厂报、校刊、有线广播、油印材料到墙报、黑板报,从专题讲座到举办知识竞赛、灯谜晚会……如今,即使在一些托儿所,苗苗们也唱起了“小小一粒米,种它不容易;我们要爱惜,不要掉饭粒”的儿歌。
据日前召开的上海市节粮工作交流会披露:去年,上海的人口比1983年增加70多万,但口粮销售总数反而比1983年减少1亿多公斤,相当于沪郊350万亩粮田全年粮食总产量的4.2%。
诚然,这不完全是节粮的功绩,其中有副食品丰富带来的因素。但谁又能无视节粮的巨大潜力呢?
华东师范大学供学生倒剩菜剩饭的泔脚桶已由过去的7只减为2只,每天光从餐桌上节约的粮食就达100公斤;
江南造船厂炊事员从清扫面粉袋中夺回的面粉一年就有1700多公斤;
武警上海市总队一支队通过不烧生饭、糊饭、合理处理剩饭,以及做到粮袋净、米筐净、面板净、锅净、淘米水中无米粒,一年节约的粮食可养活300多人;
上海第二十八棉纺厂改革经纱上浆工艺,一年节约的粮食足可养活650人。
正是涓涓细流汇大河,粒粒轻砂聚成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