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既“俊”且“糯”的苏州歌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04
第8版(副刊)
专栏:

  既“俊”且“糯”的苏州歌舞
乔羽
又有许多年没去苏州了。
近日听说有一台名为“姑苏情”的苏州歌舞演出,闻讯即赶到剧场,十分欣喜地看了一场。人也并不止于眷恋自己的故乡。我是北方人,看惯的是北方风物的粗犷豪放,但几度姑苏之行,却使我醉心于那里的细腻温柔。一位苏州的名士曾经要我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苏州的特点,我答曰:“俊!”他说他认为最贴切的莫过于一个“糯”字。我很服气,说他毕竟是个老苏州,比我更知底蕴。但我也辩解了一句,我说:不妨说“俊”是表,“糯”是里,表里一致,则相得益彰矣!他微微一笑,表情实在“糯”得不得了。这次看着苏州市歌舞团的演出,不期然地想起许多年前的这段对话,心情也就不期然地与台上既“俊”且“糯”的演出融合在一起了。
也许是有意的,也许是无意的,总之台上的一切都是苏州的。无论是他们用舞蹈的形体来表现他们的《乡音、乡恋、乡情》,还是用歌喉来诉说《狮子回头望虎丘》,都让你感到这是苏州人在跳舞,这是苏州人在唱歌。女子丝弦演奏出的《苏州风情》固然是她们独有的旋律,插秧的女孩子和女孩子扮演的《稻草人》,当然也是属于她们的风物,即使是并非苏州独有的税务官,也让人感到这是苏州人眼中的税务工作者。这个团的成员很年轻,从专业技巧角度上来看还有许多可议之处,但能让人从艺术中看到苏州,便是他们的成功。
一方水土酿一种酒,因此茅台与杏花村各擅其胜。一方水土成就一种艺术,因此李白便飘逸,杜甫便沉着。当年我流连苏州时,虽然不懂那里的方言语音,承蒙一位小姐不厌其烦地教我河、湖、吴三个字的发音,我终于莫名究竟,但我确实领略了评弹的委婉回荡,听出了吴歌俏丽多姿。当地的报纸让我为吴歌写几句话,我写了以下十六个字:“吴侬软语,蔚为吴歌,一唱三叹,天下称绝。”现在我仍然想把这十六个字送给苏州市歌舞团的艺术家们,因为他们当得起这种称赞,同时他们也要为此还须付出更大更多的努力。因为通过这台演出来看,他们显然意在创新,不满足于已有的,而要驾驭潮流,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是赞成创新的。已有的,不管多么优秀,究竟是前人的作为,只是遗产,后人不能坐吃山空。但创新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无本之木,即使是嫁接,也要把新苗嫁接在可以成活的本木上,而不是刨掉根系,另外种植一种什么异种。在这个问题上,我曾经这样表述过我的看法:既是继承的,又是发展的;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如果想发展一种民族的艺术,我认为便要找到这种可能性。谁找到了这种可能性,而且付诸实践,取得成效,谁就能成为代表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在看这场演出的时候,我认为有些意在创新的节目,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太好,所以把这层意思说出来,供苏州的艺术家们斟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