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渴望》三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5
第8版(副刊)
专栏:

  《渴望》三则
官伟勋

《渴望》掀起的阵阵热浪,给千家万户送去一波又一波的暖流,成了严冬寒夜围坐电视机前广大观众的一大快事。人们不仅为有这样一出令人牵肠挂肚的节目而高兴,更为它是道地的“中国制造”而大大舒了一口气。一个有着五千年优秀文化的民族,总看人家的,而没有自己的令人满意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总是一件憾事。
善于继承传统,又善于借鉴外国经验,才有卓有成效的新创作。《渴望》是难得的,却不是唯一的。它仅仅是一只报春燕而已。

有人说刘慧芳是“东方妇女传统美德的集大成者”,是“最完美的女性”。有人则认为刘慧芳这个人物越写越假,跟谁的关系都没处理好,是个失败人物。
是不是应该把作为艺术形象的刘慧芳,与作为现实生活中的“刘慧芳”区别开来看呢?
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现代女性来看,“刘慧芳”是非常善良的,却不是完美的。有许多该说的话她没说,许多该抗争的事她不抗争。她总是逆来顺受,默默地忍受着一切误会、不公与委屈。她的忍受,不仅损害了自己,也增加了爱她的亲人友人的烦恼与痛苦。
作为一个艺术形象的刘慧芳,这个形象能打动那么多的人,让人们为她同情、担心、叹息,甚至“直觉得心里堵得慌”,就足以说明,尽管作者在后半部用了太多的“误会法”“巧合法”,广大观众还是基本接受了这个形象。很难设想一个完全失败的人物会引起如此多观众的共鸣。刘慧芳这个人物可以不这么写,可以在写她善良的同时,也写她如何坚强如何善于斗争,但那可能会成为另一出戏。

《渴望》之所以如此动人,在于它着眼于写情。一位要结婚的姑娘突然要收养一个捡来的孩子。无微不至爱抚孩子的“母亲”不是母亲;丢失孩子日夜思念孩子的亲生母却把近在咫尺的亲生女误作他人之女拒之门外。围绕着丢孩子、捡孩子、养孩子、送孩子……,把三个家庭、四对情侣、一位挚友紧紧串在一起。这一“戏核”本身就是一颗“情种”,由此而引申出来的每条根都是情,每个芽儿都是情,枝枝杈杈皆是情。这情是人皆有之的情,因此才牵动所有还没有忘怀这种情的人。我以为,文艺作品,写情者上;写事者中;随意安排几个人物,无情无个性,干干巴巴讲道理者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