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钢琴奏鸣曲——儿童学琴热采访手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6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钢琴奏鸣曲
——儿童学琴热采访手记
新华社记者 夏林
每临华灯初上,海河两岸就涌动着第三次自行车浪潮。在多如过江之鲫的“父子车”、“母子车”中,那些大人背录音机、孩子夹乐谱的,大都是去赶赴学琴班。
据天津歌舞剧院艺术培训中心估算,这座滨海城市至少有万架“器乐之王”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北京的家庭钢琴拥有量还成倍于此。在上海,号称有10万琴童。
钢琴家之梦
家里有了台幸福牌钢琴,而园园却没有幸福感。她噙着眼泪问妈妈:“爸爸一陪我练琴,怎么就成了大灰狼?”园园自己呢?一坐到琴凳上就是怯弱的小山羊了。她看出来,乌亮的钢琴不是“大玩具”,而是“大刑具”。
终于有一天,园园家的琴声喑哑了。待到修琴工拆开琴身时,才发现键眼呢已经膨胀变形——是孩子把暖瓶水浇进了键盘缝隙里。
“盼子成龙,操之过急,独生子女学琴闹出的悲喜剧,我见的多啦。”高级调律师邱焕章敲开过成百上千户琴童的家门,讲话具有某种权威性:“我发现一个规律:越是文化层次低的家庭,越是指望靠钢琴改换门庭。每逢有谁非跟我刨根问底‘多少日子能学成钢琴家’,我就叹息:抱这个热头罐,这琴算白买了。”
这话当真。有数字可为佐证:在天津这座拥有万名琴童的大城市里,音乐学院及其附中每年招的钢琴考生最多不过10人;市歌舞剧院选的钢琴专业毕业生,5年也轮不上一个。
乐谱背后的世界
在这座熙熙攘攘的城市里,有多少琴童的家长都想找到她——著名钢琴教育家靳凯华。人都说靳凯华能“点石成金”,而她却总是告诉找上门来的家长:“请不要对孩子的专业前景有过高奢望。”
“我不能骗人”,这位天津歌舞剧院艺术培训中心主任用直率的口吻对我说,“钢琴演奏家需要有天赋的独特音乐感,这里最重要的不是手指,而是耳朵。实际上,人生的华丽乐章也不一定只有钢琴才能奏出。但我要说的是,学琴对孩子的未来绝不是可有可无。我教的孩子,都是三四岁就开始摸琴,现在好些都戴着少先队的‘二道’、‘三道’,是小学班里文化课成绩最好的学生。老师说他们在班里明显地聪明过人。音乐是人类诉说的另一种语汇,我在教琴时总要告诉孩子乐谱背后的世界。所以钢琴课就是文化课,不谙世事的孩子可以通过琴声感知到世界的博大、生活的丰富。”
“黑白旋风”过后
随着始于1986年的钢琴热在沿海城市蔓延,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新词汇出现了——“黑白旋风”,意喻键盘黑白分明的钢琴对生活的这场突如其来的冲击。
天津国际商场的器乐部部长崔跃增从商业工作的视角谈了他的看法:前几年,钢琴是涨价最猛的大件商品,每年上调1000元,还有人预言5年内琴价将突破一万元,所以出现了盲目购买的现象。现在,琴价稳中有降,购琴保值的心理淡化了,商场每天的销量相当平稳。可以认为,在钢琴购买行为上的“冲动型”已转化为量力而为的理智型,这样的消费就趋于正常了。
天津音乐学院袁丽蓉副教授亦从专业教育的角度赞同这种看法。她对记者说:“钢琴刚刚进入家庭时,人们以为买一台琴就该出一个钢琴家。事实上现在多数琴童的父母都变得开明了,懂得是为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文化陶冶。”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